周五做日文閱讀時遇到一篇講一日本人出差到E國,本來與客戶約好后天見面,結果后天果真來到時,對方不僅爽約,而且沒有提前聯系,并用"心情變了(直譯。但應該是指沒空)"為理由,讓他很是崩潰。
當他向當地的朋友抱怨時,他的朋友解釋到:日本的"失禮"是沒有保住約定,但E國的"失禮"是當面拒絕別人的邀請。因此他得出結論:"失禮"是因"國"而異的。
當讀完這篇閱讀,我始終堅信那個E國多半應該是中國吧。之前班里組織一起出去吃自助,越南同學是大面積遲到,而中國同學則是大面積爽約。導致組織這次活動的臺灣小妹一臉的郁悶,并非常不解的向我問到"為什么答應了可以不來,并也不聯系下。要不當時就不要答應不就好了嗎?"我能理解她的不解,因為曾經我也一度這般郁悶過,直到有一天我媽告誡我"世上宴席好擺,人難請,這都是有數的。"我才明白原來"答不答應"是"給不給面子"的問題,"來不來"是"有沒有實力"的問題。并不是所有的面子都是用自己的實力掙來的,有些是別人給的。別人體面的給你,并不能假設你就能體面的接住。別人給時也不僅僅是為了你,更多的可能也是為了撐住一個"場面"。
而日本人約定是約定,面子是面子。日本人也并不是不講面子,甚至不少講面子,但與約定本身無關。剛去打工時,老板娘送我了飲料,我當然有體面的道謝。但第二天就發現事兒不對了,老板娘拉拉著臉。之后身邊的大哥問我"飲料道謝了沒?"我還毫不猶豫的回答"當然了"大哥好似早就料到我會這么干脆,他更干脆的問我"那今早道謝了嗎?"我這才知道原來別人給你東西,不僅要當面道謝,之后還得再一次道謝。我開始時還以為日本人小心眼,給你點小恩小惠還得讓你記"一輩子",甚是鄙夷。后來才明白,這其實只是日本人的面子罷了,只不過與中國人的"大場面"相比,日本人要的是"小面子"。
就好像日本人總是不解,為啥在中國的酒局上觥籌交錯推杯換盞后,結帳之時總是會一群人搶著結帳?要是大家真想掏錢,直接AA不就完了嗎?一人掏大家的錢為啥還那般的踴躍?日本人是無法理解中國人搶的不是掏錢,而是面子。那么多人簇擁起哄,為的是把場面撐住,讓最后掏錢請客的主人找到在一種在發行當天搶到iPhone6的幻覺,也算是給主人請客的回禮吧。
而日本人是不要大場面的,要的更多的是小的面子。例如日本健身房教練換班時是要和每個顧客問候鞠躬的,開始時我覺得很麻煩,尤其是在我練得正嗨時他跑過來向我鞠躬問候,使得我還得趕緊回禮,不知因此岔氣了多少次。開始時總會在問候完畢后,下意識的在心里再順道問候下他們的家人。當時感到更多的不是禮貌,而是訓練被打擾。而因為他們打擾的方式如此的禮貌,以至于我在道德上甚至無力反駁,導致我一度有些憤懣。后來我漸漸的在日本顧客臉上那得意的笑容里找到了答案。我想其實日本人只是想要那一時的做主人的感覺罷了。日本人天天在外裝孫子,也給別人不少這樣的小面子,積累多了都成了壓力,偶爾享受一下從別人那里給來的小面子,可能是他們在平日壓抑生活中為數不多的解壓方式吧。
中國人的面子講究的是"場面"要大。大到春節聯歡08奧運,小到請客結帳"下次再聚",但歸根結底可能只是群體意淫的虛偽高潮罷了。日本的小面子講究的是點滴積累,在造就人人儒雅禮貌外在的同時,也在每個日本人心里積累著點點滴滴的壓力。因為披著"禮貌"這層遮羞布,使得人無處逃竄,只能任壓力堆積,難以釋放。
其實亞洲文化中的"面子",個人認為無論"大"還是"小",歸根結底是"尊重"的缺失。在一個講輩分、講尊卑、講層級的社會中,平等的尊重是無法立足的。因為不平等,就不會有尊重,沒有尊重就不會有尊嚴,沒有尊嚴又想得到,只好退而求其次拿面子來充饑。就好比一青春期血氣方剛的少年,沒有女友,只好拿A片來消解自己的寂寞難耐。但即使你擼的高潮迭起,在現實中,你又何以言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