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蔣勛,福建長樂人,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并先后執教于中國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著有《天地有大美》、《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今宵酒醒何處》、《蔣勛說紅樓夢》、《蔣勛談文學》。
我第一次接觸到蔣勛是在一本精裝版的冊子里——論美學的本質。那次領略到了作者文字之美同時也對大師的諸多看法產生了共鳴,讀他的文字就是一種享受,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在他的文字中,我好像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里,我觸摸到了一些關乎生命本質問題的看法。當然,最重要的是是它的現實價值——給予了我莫大的底氣,無論是對未來的生活還是對自己的生命。
內容簡介
美學大師蔣勛以美學家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欲、語言、革命、暴力、思維、倫理,多個角度闡釋了人類一直以來害怕卻又無處不在的孤獨含義。
我個人感受最深的是在情欲孤獨、語言孤獨、倫理孤獨這三個章節。這和我自身的親身經歷有很大的關系,情欲、思維、倫理的孤獨或多或少自己都曾有過體驗,因此在感性上很容易產生共鳴。而對革命孤獨、暴力孤獨、倫理孤獨這三個章節,因為自己不曾有過切身的深刻體會,只能在頭腦上有種認識,很難產生那種發自肺腑的認同、共鳴感,當然也會覺得他說的很好!
人生而孤獨,誠如柏拉圖的預言,每個人都是被劈開的一半,盡管不同的哲學、文化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解釋,但孤獨絕對是我們一生中不可避免的命題。因此這本書,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尊重孤獨,給予孤獨、完成孤獨,
情欲孤獨
尋找情欲的突破口
? ? ? ? 情欲的孤獨是自我意識覺醒以后必然首要面臨的命題。少時的這種孤獨必然也只能是孤獨的,但這種孤獨會轉化。男生會通過看武俠、玄幻類的小說;女生則會看瓊瑤的小說。這也是過去的我常常思考的問題,為什么自己那么多的同學都曾有一宿宿不睡覺
而去看小說的偏執。我曾以為,我在語文老師那里找到了答案——他們發現現實世界不像他們小時候以為的那樣,他們不是世界的中心,地球離了誰都要轉的事實,所以轉向小說里尋求這種所謂的感覺。
? ? ? 但在這本書里,我找到了更好的解釋。這是一種自我意識覺醒以后,情欲的轉換。《詩經》、《大學》這些傳統經典和青春的對話太少了,甚至沒有情欲孤獨的存在,那么處在這種文化下的青少年只得訴諸于武俠小說。從一本本的小說中一點點摸索自己的人生。
? 情欲的發泄也可以很容易,黃色小說、照片都可以輕易解決生理上的沖動,但孤獨感卻依舊在。? 這個轉化過程可以是很精彩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情欲也是人類所有行為和心理的三種動基本力之一,如果能夠憑借到這股力量,相信是可以幫助到我們行有所成的。
語言孤獨
何謂語言孤獨?
語言孤獨產生于一個沒有絲毫顛覆可能性的正統文化下,而這個正統文化必然僵死,一個有入有出的文化結構,才能讓語言有思辨的能力。
語言一開始是為了表達思想,你看小孩子呀呀學語時,他要表達自己的思想是那么的困難,這是先有內容才有語言的形式。可現在我們的語言已經流利到忘了背后還要有思想!在我的家鄉,熟人之間見了面的第一句話就是互相問對方 吃了沒?即使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會問上這個問題,我相信這個時候語言不再是表達思想的形式。語言本身就沒有絕對的意義,他必須放到一個情景里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依賴都會變成語言的障礙。而我和同學一起走在校園里時,為了打破沉默,往往都會依賴語言,談一些不痛不癢的話題。像這樣不是很有意義的語言,實際上充滿了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分。語言就這樣被我推到了這個尷尬的角色。導致了語言和思想的分離,于是就只剩下了聲音,而這些聲音又是無法在我們生命中產生意義的!就像以前早晨跑完步宣誓的內容,因為模式化和語言和思想分離之后,每天都要念的誓詞,如今卻想不起來了。
所以我們需要顛覆,使語言不僵化、不死亡。而最后的文學常常會運用語言的顛覆性。例如你問我什么是佛法大義,我說吃茶去,表面上說的與問的無關,實際上這就是一個顛覆性的答案。因為這個回答將問題拉到了地面,使能回到自身去思考佛法是什么語言又是什么。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說,卻沒有人在聽,這便是語言的孤獨!
我也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里面都是羞于見人的,所以他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角色而改變!
倫理孤獨
何為倫理孤獨?
當我們在談孤獨感時,就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我們自己很熟悉的倫理規范。
儒家定義的倫理是一種外在形式,是前述那種你只能找一次,不對就不能再找的東西,而不是你內心深處最荒涼的孤獨感。你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儒家文化里,在傳統文化的親子教養里是沒有孤獨感立足之地的。一方面表現在,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另一方面我們害怕孤獨。因為儒家教育里從來沒有告訴過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對它恐懼不安,愈加逃離,卻追的越緊。當這種群體文化到達一定階段時,每個人都不敢和別人不一樣,都追求一樣的東西時,人性便收到了最大的壓抑。于是歷史上產生了竹林七賢,用他們的特立獨行來對抗這種倫理規范下的孤獨。不可否認,儒學在積極、正向的一面,但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能夠容忍多元性的,每個人在其中都可活出內心最真實的自己。對一個社會來說,做到這樣很難,但我們每個人應盡力彰顯。
在儒家文化中,以愛,關心,或是忠孝之名所做的任何決定,是不允許有相對的討論與懷疑的,而沒有懷疑就無法萌生孤獨感,因為孤獨感就是生命對生命本身采取懷疑的態度。而在我們第一次發出,我從哪里來的聲音時,得到的卻大多是大人們玩笑似的回答。于是在哪個時候,我們第一次在父母之間產生了孤獨的感覺。這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而是那個時候我們的內心里都有了另外一個世界——他們不理解,也不愿的去理解。孤獨感往往就是我們自我意識覺醒后的第一個覺知。
思維孤獨
或許有一天你鼓起勇氣,把心中的一切和盤托出,結果只落得讓別人看笑話,因為他們壓根兒不懂你在說什么,你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你為什么覺得事情那么重要,說著說著,幾乎要哭了出來。我想普天下最糟的事,莫過于懷著滿腔心事與秘'密,卻非無人可訴,而是沒有人聽得懂!這便是思維的孤獨!
每個人都是自己王國的王,每個人都走在自己朝圣的路上,每個人也都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但卻未必能夠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有時候以為你找到了,有時候你以為你永遠也找不到,一旦你覺的孤獨,你便開始尋找,而這便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孤獨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命題,因此當讀到關于孤獨的文字時,我們都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因為我們都曾或多或少的有過這樣的困惑與感受。而蔣勛大師厲害的地方在于,能夠將這種感受描述出來而且還是以這樣的文字!
以前每當我情緒陷入低谷的時候,都會讀他的文字,也許下一次應該試著描述一下自己那刻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