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劉家兒子今年讀初一。小升初時,成績優異。剛開學不久,班主任卻打電話來告知,孩子在校上課期間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小劉很是詫異,詢問孩子,他沒好氣地回答道:“暑假里,你給我報的輔導班提前教過了,我都會。上課干嘛還要認真聽?再說,你不是告訴我,不會的題可以放學后去輔導班問老師嗎?”小劉為之氣結。原來小升初考試結束后,因擔心兒子不適應初中學習,輸在了起跑線上,小劉給孩子報了初一課程的輔導班。心想,孩子提前預習,上課再聽一遍,雙保險,成績保證妥妥的。哪料到,這熊孩子現在給她來這么一出,居然上課不認真聽講。
小劉心急地跑來問我,“王姐,俺兒子問題出在哪里啊?”面對小劉的困惑,我不由得想起當年兒子讀初中時,我也是這樣,擔心這操心那,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弄得他周末比平時上學還忙。久而久之,兒子開始厭學,每天垂頭喪氣,沒精神氣,對學習也有了抵觸情緒,成績直線下滑。我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頭懸梁錐刺股”、“車胤囊螢夜讀、孫康映雪苦讀”之類的勵志故事,告訴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孩子卻來了句,“你現在是拔苗助長。”娘倆因學習問題三天兩頭吵架。
吵得我受不了,去找閨蜜訴苦。她聽了后卻給我講了一則故事:一位青年畫家碰到了德國著名畫家門采爾,他當即向門采爾請教說:“尊敬的先生,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你能給我解決的方案嗎?”門采爾說:“什么問題?”青年人說:“我常常能一天畫一幅畫,可賣出它卻總要一年的時間。”門采爾微微一笑說:“年輕人,你可以換著試一下。你把一天畫出的畫用一年時間去畫,看能不能把一年的賣畫時間縮短為一天。”講完故事,閨蜜告訴我:我太過于著急,讓孩子提前去輔導班把下學期的學完,不就猶如那個年輕畫家,每天畫一幅畫,不管不問上幅畫的質量如何。最終導致畫難賣,孩子成績不理想。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火候不到的夾生飯。
臨了她還勸我,“現在你讓孩子假期提前學,開學再學一遍,沒有了新鮮感、吸引力。長期下去,孩子在輔導班會認為學校老師會講,敷衍老師;在學校會想著不會的可以到輔導班去問,上課不專心。這不就又把學習煮成‘夾生飯’了。孩子不厭學才怪!人家孩子說的對,你是在拔苗助長呢!欲速則不達,要尊重自然規律。”
我把兒子的經歷講給小劉聽。她恍然大悟,“對啊,咱這就是給孩子吃夾生飯呢。這可咋辦?”
“很簡單,咱們做的飯夾生了怎么辦?是不是用筷子在米飯中扎一個個小洞,使熱氣透出,往小洞里倒少許開水,再燜一會。”我認真地對小劉講,“你兒子現在每天平時上學,周末補課,沒有放松時間。需要給他透透氣。”
“我那會,是聽了閨蜜的建議,把諸多不必要的補課班給停了,周末有時帶著孩子去親近大自然,退步于田間地頭,跋涉于山水之間,看春華秋實,聽蟬鳴烏啼,給孩子換換環境,消除一周的學習疲勞;有時帶著孩子去跑步游泳打球,鍛煉身體,出一身汗,人的肌體徹底放松,從而消除緊張和焦慮的心情。慢慢地笑容常駐在孩子臉上,做起事情來精神頭十足,不那么排斥上學了。看到孩子情緒的改變,我心里暗喜。”
“可我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孩子學習成績提高,在學業上有所進步。想個什么好辦法呢?不經意間我想到了,飯煮夾生時,透氣之后加些米酒,煮出的米飯會更加松軟。我為何不也給孩子加點“米酒”呢?于是,周末我會讓孩子去書店閱讀,看他想看的課外書,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放學后,不再逼迫孩子去輔導班,但要求孩子的作業自己檢查,錯題自己改正,實在不會的第二天聽老師講解,鍛煉了孩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再急著要求孩子每天‘畫一張畫’,而是穩打穩扎地把每天、每周的知識點弄懂弄透,夯實基礎。時間久了。我兒子的成績自然上來了。”
一席話,說得小劉連連點頭稱贊,說回家后也照著這些法子去做,不能再給孩子吃“夾生飯”了。的確,“夾生飯”難消化不宜吃,選擇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不盲從,不跟風,合適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