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讀了一本書《奢侈:愛馬仕總裁回憶錄》,講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奢侈”,以及奢侈品行業(yè)的一些變革,品牌的消亡和崛起。
在我過往的認知里,奢侈品似乎僅與價格劃等號,指的是那些昂貴的,超出經濟承受范圍的非必需品。但作者Blanckaert告訴我,奢侈品背后是與時間的共處,需要有人拿出時間來好好做事情,而不是簡單的一個數字、一個標識。但令他焦慮的是市場經濟又與奢侈品背道而馳,“人們要求快速得到結果,馬上得到回報,東西要賣得快,調查要令人振奮,盈利要居高不下……”。
所以,流水線上的速成品,冠以大牌的 logo,它算是奢侈品么?
“法國制造”或“意大利制造”的標簽被弱化,因為我們不關注它來自哪里,我們津津樂道的是“牌子”,亦或是設計師,但很少是工匠和技藝。
這不免讓我想到了Tiffany&Co最新發(fā)布的一些產品,是不是覺得中國人的錢太好騙了。
多元化之病在奢侈品業(yè)蔓延。
它們不滿足于已有的市場,瘋狂地開疆拓土,拼命地攫取財富,以穩(wěn)固自己的地位。
然而對金錢的追逐,往往會把事情搞砸。當你發(fā)現(xiàn)一個世界著名的珠寶品牌,做起了“撲克牌”、“水杯”、“鋼筆”、“儲蓄罐”...... 你還會覺得它是奢侈品么?如果遮住那個 logo,我們也許根本認不出來,因為跟大街上那些廉價的商品相比,它們沒有任何獨特性和設計感可言。
其實人不也是這樣么。我們想通過購買奢侈品帶來愉悅感和滿足感,想要彰顯和他人的不同,卻反而變得越來越相似,最后我們連個人標簽都失去了。人們談論的只是“你看那個姑娘,昨天背了xx牌子的包,今天穿了xx牌子的衣服”,至于你是誰,他們根本不在乎,也許在他們眼里你就是一個被logo包裹著的空虛的皮囊。
當奢侈品沒有了 logo,還能讓人記住么?當一個人脫去光鮮的外在,能夠讓人記住的又是什么?
是質感。如果換一個通俗的字眼,那估計是“高級”,由內而外的那種。
一件真正的奢侈品,是有生命的,能夠經受歲月的沖刷,愈發(fā)凸顯它的光澤,變得獨一無二。Blanckaert在書中提到,“奢侈的物品老化、松動、磨損、轉移。它從不會被拋棄。它能修復。它可能會受傷,因而會擱置休養(yǎng),會粘補完好,而后獲得重生,甚至比原來還美”。人,或許也是一樣,唯有執(zhí)著的信念,篤定的眼神,不隨波逐流的態(tài)度,才不至于被內心的洪流吞沒,變得越來越像自己理想中的樣子。
沒有什么事情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就好像馮侖說過:“所有的偉大都是熬出來的”。
一個奢侈品牌的logo下,若沒有對材料的苛求,沒有設計師的巧妙構想,沒有工匠們用心的打磨,它終將被人們拋棄,連修都懶得修,只會說一句“質量真差”。一件昂貴的外衣下,若沒有豐盈的靈魂,沒有深刻的思想,沒有對生命認真的態(tài)度,還是會被旁人道“l(fā)ogo傍身還是掩蓋不了土味”。
Blanckaert說“對于奢侈品業(yè),挑戰(zhàn)是巨大的:找出把自己稱為“奢侈品”的理由,而該詞自身都已陷入庸常,并被一切將它不公正地據為己有、并將它殺害的東西所吞沒”。是的,“庸常”。
所以,奢侈品并非都是高級的,logo往往帶來的是價格而不是價值。過分依賴于logo的奢侈品牌,就像是不思進取的從業(yè)者,只想要吃老本。這真讓人感到惋惜,畢竟老本總有一天會吃完的。
那什么是高級?“高級,這個曖昧的概念就像一件內衣,誰沒事會拿自己的內衣出來顯擺”,在雜志上看到的這句話,用在這里再合適不過了。
高級,不是一個logo,是不需要刻意表露也能受到由衷贊嘆。物品和人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