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么
亞歷山大·馮·貝海姆·施瓦茨巴赫 (作者)
譯林出版社
這本書開篇就說了:這是一本給孩子們的關于宇宙的書。
速速讀后,對其的第一印象是覺得這是一本簡略版本的《世界觀》與太陽系簡介的合集。
既然是寫給孩子的,語言就非常的直白和科普化了。全書的結構也很明朗:
○ 首先介紹了一下宇宙,從地球往外面說,一直說到距離我們有135億光年外的星系,帶領讀者進入了茫茫無盡的宇宙中。
○ 隨后介紹了宇宙觀的演化史,人們對宇宙的認知,是如何從地心說進步到了日心說,又進步到了認識到太陽系只是宇宙億億星系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個。
○ 最后,用了比較大的篇幅,詳細的介紹了太陽系和我們的八大行星,各個行星是哪個人先發現的,行星及其各衛星的希臘命名由來,各個行星的地貌和氣候,等等。
最近一段的讀書中,對原始又神秘的印度教有了些興趣,在這一本《宇宙是什么》,又見到了《吠陀經》這一本印度名書:
早在公元前600年,印度人就在他們的《吠陀經》中做出了有關太陽位于行星系統中心的推測:“地球、行星、大氣層都是以太陽為中心的?!?吠陀是梵語中的一個古印度詞,意為知識。
如此看來,“日心說”一早就有之,只是處于歐洲大陸的人們不知道。
在前些年,冥王星被取消了作為行星的資格,此事在當年在各在新聞里廣為報道,但在我自己的印象中,卻一直不清楚原因是什么,也就一直疑惑,好好的人家當行星那么多年了,為什么呢?
這本《宇宙是什么》中給出了清晰的解釋:
在海王星后面,研究者們發現了大量的小型及中等大小的天體;如今人們將這些天體所在的區域稱為柯伊伯帶。在這區域中,數千顆巨型石塊飛來飛去。冥王星也是它們中的一顆。
如果依舊把冥王星視為行星,那么在柯伊伯帶中與冥王星類同的其他天體,也應理當視為行星,那樣的話數量可就嗷嗷多了。最終,取消冥王星行星資格的這個方案被最終通過。
這本書從介紹宇宙知識的角度來看內容單薄了些,但從介紹太陽系知識的角度來看,是一本不錯的科普佳作。
大設計
史蒂芬·霍金 (作者)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宇宙是什么》是寫孩子看的科普書,《大設計》則是大物理家霍金的發聲,去探索宇宙是什么。
M理論,如果用最簡單的詞來說明什么是書中所提的大設計,那么就是“M理論”,一個萬物終極理論,就像費馬大定理是數學王國里國王王冠上的寶石,這個萬物終極理論就是物理學界的終極向往之地。M指什么?學術界現在也無定論。
讀過此書,倒是強化了對一些量子物理關鍵概念的了解:
○ 波粒二象性:光,既有波動的本性,又有粒子的本性。光的這條特性,確是在高中還是大學物理里學到過。
○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要同時測量某種數據,比如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同時準確的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 要觀測一個系統必然會改變它的進程。一個比較常見的說法是,實驗里的觀察行為會影響實驗結果。
○ 自然界中已知的力有四類:1. 引力;2. 電磁力;3. 弱核力;4. 強核力。目前的量子物理和廣義相對論都無法用自身的理論統一對這四種力的理解。而M理論,就那個物理界人人希望探知的能統一這四種力的終極理論。
就像霍金的經典書籍《時間簡史》到現在也沒讀明白一樣,這本《大設計》除了能看明白的一些概念部分之外,其他諸如對過去與未來、多重宇宙等之類的最新理解,真的不甚理解~~
物理之路,路漫漫也,不過挑一些感興趣的不時辣一辣眼睛,終歸是比什么都不看的要多知道那么一點點兒~~
- 這是無悔在2017年速速讀的第153-154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