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頭禪是一個人總是不經意掛在嘴邊的話,可能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
下面7句話,應該是很多媽媽氣急敗壞時最容易脫口而出的,雖然說時無意,但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及傷卻難以估量,所以開口前請三思,盡量不要再說了!
1、“和你說過多少次了”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后面的這一系列的抱怨和責怪。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被你隨時隨地的責怪置于“內疚、自責“的田地里,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卑、沒有信心的性格缺陷。
2、別人會笑話你的。
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你不能丟臉,不能讓別人笑話,你要和大家一樣,不要做奇奇怪怪的事情,要趨同。這樣可能會讓孩子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對錯和價值,以及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而最看重別人眼中的自己。長大之后可能更容易被外界的聲音影響,被別人的聲音裹挾。
3、我說不行就不行
和孩子說道理說到心累的時候,往往很多媽媽就口不擇言地說出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是你老媽,我說的就是對的!你不要再給我爭論了!很多媽媽喜歡通過這句話來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決心”,并且來顯示自己作為大人的絕對權威。
而孩子呢?會因為害怕和強權暫時變得“聽話懂事”,但是這種忽略了孩子想法的行為,可能會加重孩子的叛逆心理,反而不利于和孩子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4、還是我來吧
可能孩子自己穿衣服沒穿進去,自己穿鞋穿反了,可能你們很趕時間,于是你說“還是我來吧”,于是讓孩子停下手上的事情,放著讓你來!也許,你來做更加有效率,也不容易出錯。可是你卻這樣硬生生地奪走了本來屬于孩子的鍛煉機會。也許孩子已經很努力了,卻被打斷,也感受到了媽媽覺得自己做得并不好,這對孩子的積極性是一種打擊,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
5、我數三下“1.2.3”...
“數到3你還不出來,看我怎么收拾你!”
這是媽媽們最常用的招數,對付孩子不聽話或者磨蹭。剛開始用的時候,孩子會以為媽媽在跟自己玩,或者知道媽媽馬上就要生氣了,都會乖乖聽話。
可是久而久之,孩子也習慣了這種媽媽的“小把戲”,成了老油條。媽媽就開始覺得自己不乖了,不是好孩子了。“貼標簽”的事情,我們還是不要對自己的孩子做為好。
6、這有什么好怕的
孩子對世界上的未知常常充滿敬畏,對害怕的表達也比較直接。孩子們害怕怪獸、害怕吃藥打針、怕生怕黑……
說這話的本意也許是想讓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想象嚇倒,卻也有可能讓孩子覺得媽媽覺得自己膽小沒用。也讓媽媽的同理心消失,孩子因為得不到情感上的共鳴,和媽媽產生心理上的距離。
7、別管他,這孩子就這樣。
孩子有時候愛玩愛鬧,有些媽媽不耐煩之下就會在眾人面前說孩子“他就這樣,不用管他!”
不要看孩子小,孩子是可以感受到媽媽這句話的嫌棄的意味,就好像自己親近的媽媽和其他大人站在了同一邊指責自己的不懂事和頑皮。這樣會讓孩子對于母親天生的親密感產生困惑。慢慢地,孩子也會被催眠,覺得媽媽說得對。放棄改正自己,破罐子破摔,行為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