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絕大多數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有個玩笑話說:
所謂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始終比妹夫的收入多20%——
關于“比較”,我在《把時間當朋友》里專門討論過:
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很多時候,比較是一個坑——一個大坑。說得再干脆一點:比較是陷阱。所以,我們要想辦法選擇無需比較既可獲得的快和和幸福。
有一個不幸的事實:所謂“成長”,從另外一個角度上面來看,就是不斷把別人比下去的過程。如果把別人比下去了還好,若比不過,那就很痛苦了——“自己被比下去了”是很多人真切感受過的“不幸”。如果你在屢敗屢戰的道路上不斷聽到來自好心人的安慰,會不會覺得那簡直是千刀萬剮般的緩慢折磨?
在某個技能上死磕,確實是一個策略,而且不一定是一個不好的策略。不過,有沒有別的策略呢?
借用幾何術語,其實很容易理解:
1、在單個維度上,比的是長度;
2、在兩個維度上,比的是面積;
3、在三個維度上,比的是體積;
在任何一個維度上,都只能有一個人是“第一”,也只能有少數人“名列前茅”,而剩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落后”的。想明白這一點之后,你就不會覺得這個事實有什么殘忍的了,因為還有更殘忍的:在很多時候,即便當了第一又怎樣?
為什么李寧和郎平最終看起來(事實上也可能是)更為成功呢?——不僅從商業角度看。也許有很多種解釋,但結合我們在這里討論的內容,一下的解釋應該更能站得住腳:
他們都在自己曾今做得最好的領域之外,開拓了一個甚至多個維度。
假設在單個維度上做的最好的取值是100。在1個維度上,最高值是100,在2個維度上,哪怕分別只取值50,“面積”也已經2500了;若在3個維度上分別取值50,那“體積”是多少?12500.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學老師經常在學生們畢業許多年之后感慨:
最終真正有出息的,大都是當年成績一般的。。。。。。
他們只所以這樣感慨,是因為“沒想到”;而他們之所以“沒想到”,就是因為當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校考試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維度。
千萬不要把我寫成各方面都很優秀的人——因為我真的不是。
年齡越大越明白,下時候參加個比賽、獲個獎之類的根本沒用——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
不過,多維度競爭這個策略,我確實使用了很多年,而且越來越擅長這么做。
不過,我知道我應該怎么辦。他們都是單維度競爭的——比英語專業。而我呢?專業上比他們差一點,只能從多個維度展示我的價值:
1、考試成績(考試成績其實不一定代表水平)。
2、用大量的統籌方法幫助學生提高效率。
3、用各種心理學研究成果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史蒂夫喬布斯的成功也是這種策略的好實例。當早期的極客們癡迷于各種技術參數時,史蒂夫喬布斯憑直覺給個人電腦加上了一個別人沒有甚至也不可能有的維度:藝術設計。時間越久,這個維度帶來的合成競爭力就越大。
“跨界”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詞匯。事實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終都會不由自主地深諳此種道理:
每次跨界,都會給自己拓展一個新的維度。
一旦跨界積累成功,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只可能是幾何級數級別的,而絕對不可能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那么簡單。這種策略,若知道就很簡單、很自然,若不知道就“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惱:“問題在哪兒呢?差距咋就那么大呢?(之前有過其它解釋,你還記得嗎?)”
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大多數人之所以不肯跨出所謂“舒適區”,只不過是不知道還有“多維度打造競爭力”這樣的策略——如果根本不知道這個策略,當然就不會知道他的好處,所以才那樣待著。如果真的有什么“舒適區”存在,對我這種善于用此類策略的人來說,不跨出去還不舒服呢!誰攔著我不讓我跨,我跟誰急。。。。。。
所以,我這種人,看到跨界的機會絕對要一把抓住,不能錯過。至于那些冷嘲熱諷嘛,就像刮風、下雨一樣,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必掛懷。
不過,這個簡單的方法論,有一個很重要的竅門:你要在至少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
你可以這樣理解:凡事都有成本。這就好像你在賺錢的時候,“生活必要開支”是你的成本,如果你賺到的錢低于這個數值,那么你在賺錢技能上的得分就是負分,可以“滾粗”了。
因此,處處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處處突出,但起碼要在一個或者多個維度上處于相當優異的位置,在這樣的時候,多維度的意義就開始以幾何數增長了。
在多維度競爭的過程中,如果你在每個維度上的水平都超過了及格線(超過了這個維度里60%的人),那就很了不起了。知識改變命運,思考當然也會改變命運——這絕對不是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