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的幸福是建立在比較基礎上的,有個玩笑說:
所謂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總比妹夫多20%……
【比較在所難免,但不要掉進比較的大坑,我想這應該是對待比較的態度。人生活在事上是無法避免別人評說的,也不試圖去避免,自己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對待“比較”這個概念的態度,把注意力放在更重要的自我成長上。比較絕大多數情況是拿自己的現狀與別人的現狀進行相比,比得過就舒服,比不過就難受,仔細思考一下,這其實是一種膚淺的行為。人的現狀是由很多因素促成的,你的出身、你的教育、你的經歷、你的努力,甚至你的相貌,要看到現狀背后的這些因素,然后更深一步了解到,現狀只不過是過往一切積累的結果而已。那么我就知道,如果對“自己的現狀與別人的現狀”比較的結果不滿意,換句話來說,就是“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那是因為一直以來我的積累不夠造成的,那樣的積累換來這樣的結果,這沒有什么好說的,進一步講,如果我想對自己未來的“現狀”滿意,那么選擇明確而又唯一,從現在開始踏踏實實地積累。】
比較是相對的,相對是永遠沒有盡頭的。
【既然“比較是相對的,永遠沒有盡頭的”,那么有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呢?有的,那就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成長上”。】
由此,我們可以輕松地想象:對那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與他人的比較結果之上的人來說,幸福和快樂永生永世難以獲得,就算偶爾產生了幸福和快樂的感覺,也必然是曇花一現,因為總有人比他們更加貌美、英俊瀟灑,收入更好、權利更大,地位更尊貴、財富更雄厚。
【對于普通人來說,“絕對的比較”就是一個大坑,世界的平等是相對的,很多事從一個人一出生就是“不平等”的,你怎樣看待這個“不平等”,就決定了你的幸福和以后的人生。笑來老師為什么一再強調“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成長上”?因為這就是所有普通人在這個世上獲得可靠幸福生活最靠譜的方法論。】
在很多時候,比較是一個坑——一個大坑。說得再干脆一點:比較就是陷阱。所以,我們要想辦法獲得無須比較即可獲得的快樂與幸福。
【我們要獲得“自己能控制的”快樂與幸福,而這是有方法的,只要你轉換自己的思維模式,把自己的快樂與幸福建立在自己點滴的進步和積累上。】
然而,比較就是很現實,也很殘酷,最要命的是——比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不由自主的。也就是說,有些時候,有些陷阱是我們無法避開的——掉進去之后還能爬出來,這才是真的勇士。
這是事實。
【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尤其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下),比較甚至是被鼓勵的,作為一個表面上為了促進個體成長的手段。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其影響,甚或掉進這個坑里久久無法自拔。幸運的是我們慢慢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對自己慢慢的心里建設,慢慢地(或多或少地)走出了這個大坑,找到了更值得追求的東西,感謝笑來老師。】
例如,為了衡量自己的實力或者競爭力,就要對自己所掌握的技能有充分、深入、真實、客觀的判斷。雖然大多數人總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但很少有人會對自己的銀行賬戶余額產生哪怕一絲絲的幻覺。
有一個很不幸的事實:
所謂“成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不斷把別人比下去的過程。
如愿把別人比下去了還好,若比不過,那就很痛苦了——“自己被比下去了”是很多人真切感受過的“不幸”。體育賽事里經常出現銀牌得主苦拼多年依然比不過金牌得主的情況。你不妨把自己當成那個銀牌得主,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屢敗屢戰的道路上不斷聽到來自好心人的安慰,會不會覺得那簡直是千刀萬剮般的緩慢折磨?
在某個技能(或者說“某個維度”)上死磕,確實是一個策略,而且不一定是不好的策略。不過,有沒有別的策略呢?
借用幾何術語,其實很容易理解:
在單個維度上,比的是長度。
在兩個維度上,比的是面積。
在三個維度上,比的是體積。
實際上,生活是有很多維度的,每個人也都是立體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條直線。生活中有很多特別精準卻沒有被大多數人深刻理解的比喻,例如“一根筋”就是個“細思極恐”的精準比喻。
【這是我以前完全沒有想過的。笑來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另外一個策略,那就是競爭力不能只看一個維度,是不是可以從多個維度下手?仔細想一下,現實中確實是這樣,有一個技能優秀同時擁有多種技能的人少之又少,(突然想到,不是現實太平庸,而是大部分人太平庸了,人才永遠是最缺乏的)。】
在任何單一維度上,都只能有一個人是“第一”,也只能由少數人“名列前茅”,而剩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落后”的。想明白這個事實之后,你就不會覺得有什么殘忍的了,因為還有更殘忍的:在很多時候,即便當了第一又能怎樣?
為什么李寧和郎平看起來更為成功?——不僅從商業角度來看。
他們都是在自己曾經做得最好的維度之外,開拓了一個甚至多個維度。
假設在單個維度上做到最好的取值是100.在1個維度上,最高值是100;在2個維度上,哪怕分別只有50,“面積”也已經是2500了;若在3個維度上分別取值50,那“體積”是什么?125000。(請注意:這些數字只是“意象”,并不代表事實,但已經足夠說明事實了。)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中學老師經常在學生畢業很多年之后慨嘆:
“最終真正有出息的,大都是當年成績一般般的……”
【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有這種現象,根源是什么?笑來老師的這個說法很有說服力。因為人是立體的。學生時代,老師以為“成績就代表了一切,至少代表了一個人成就的大部分”,可是多年以后的事實“打了他們的臉”,真正在人生中有成就的是那些“成績中等,但愛好更多,能力更多面”的人。那么這對正在讀書的孩子有什么意義?對他們的家長有什么意義?對現在已經工作的我又有什么意義?雖然我已不再上學,但這也是有重要的啟發意義的。多讀書、多思考、多了解時事、多鍛煉、多接觸不同的人、多走一些地方、多開闊自己的眼界、多參加一些活動,這就是對我最好的啟發。只要開始,永不言棄。
對正在上學的學生來說,有沒有人在那個時候就想明白了想透了“什么是對自己以后發展或者成功最有利的做法”?比如,放棄對絕對最高成績的追逐,把自己的一部分精力放到興趣愛好、為人處事、增長見識等其他維度能力的培養上。我想幾乎是沒有的。絕大多數人總是在經歷過后才能總結出當時最好的選擇,這就是事實。】
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嘆,就是因為“沒想到”;而他們之所以“沒想到”,就是因為當初竟然不知道人生除了在校考試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其他的維度【而這些維度對以后的成功是更重要的】。
【社會主流價值觀促使每個人去做的去想的,和對個人成長發展真正有用的而要去做的去想的,真的不一樣。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我竟然現在才明白。想明白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事是什么,這是每個人的責任,但總是只有少數人做到。】
因為有過被曲解的經歷,所以我很少接受采訪。如果我接受采訪,我一定會認真地說清楚:
千萬不要把我寫成各方面都優秀的人——因為我真的不是。
年紀越大就越明白,小時候參加個競賽、獲得個大獎之類的事情根本沒用——絕大多數人不還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
不過,“打造多維競爭力”這個策略,我確實使用了很多年,而且越來越擅長這么做。
在我的腦子里,《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不可能只是一個收年費的專欄,我不可能只是一個“寫手”。我知道自己不是最好的作家,我也知道自己沒有最好的文筆,我之所以開始寫作,肯定是因為我已經想出了很多個維度——有哪些維度呢?你不妨猜一猜。
其實這不是什么秘密或者秘訣,但它確實因為太公開了以致大多數人不把它當回事兒。人們之所以喜歡秘訣,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大的成功必然要有大的秘訣才能匹配”——正如大多數人相信“大的事件必然匹配大的陰謀”一樣。
【人們總是傾向于為任何一件事找一個理由,哪怕這個理由很牽強。人們不喜歡不可知,喜歡確定性。但事實是,雖然人類發展至今,世界在相當程度上還是不可知的。“不可知”會一直伴隨著我們,我們要學會與它相處。比如“肯尼迪遇刺”這件事,很多的人總是以為發生這么大的事,背后肯定有“驚天大陰謀”,可現實往往令人失望。并不是說每件事背后一定沒有陰謀,可是對很多事來說,它的發生真的只是一個偶然的結果。】
“跨界”是這幾年才流行起來的詞匯。事實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終都會不由自主地深諳此中道理:
每次跨界,都是在給自己擴展一個新的維度。
一旦跨界積累成功,實力或者競爭力的提升只可能是幾何級數級別的,而絕對不可能是“每天進步一點點”那么簡單。這種策略,若知道就很簡單、很自然,若不知道就“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惱:“問題出在哪兒呢?差距咋就這么大呢?”(之前有過其他解釋,你還記得嗎?“不同的兩個物種”)
【隨著時間流逝,人與人之間真的會有天壤之別。“落后者”怎么也想不明白,“領先者”是怎么做到的?他們之間的差距為什么會這么大?大到讓人絕望的地步。可“落后者”只看到了“領先者”的成就,沒看到的是對方的是:深埋心中的價值觀、心中強烈的欲望、從絕望到希望不斷的探尋、多少個日夜深入的思考、卓有成效的方法論的探索和應用,以及天長日久反復的實踐和積累。沒有這么大差距,才怪呢。】
對一些流行的概念,我個人并不把它當回事兒,例如“跨出舒適區”這個說法。這種東西在我眼中都是隔靴搔癢的、沒有足夠實際指導意義的理論。仔細想想就能明白:大多數人之所以不肯跨出所謂“舒適區”,只不過是因為不知道還有“多維度打造競爭力”這樣的策略——如果根本不知道這個策略,當然就不會指導它的好處,所以才那樣待著。如果真的有什么“舒適區”存在,對我這種善用此類策略的人來說,不跨出去才不舒服呢!誰攔著不讓我跨,我就跟誰急……
【人生啊,只不過是一種習慣,只不過有的人養成了好習慣,有的人養成了壞習慣,還不自知。】
所以,我這種人,看到跨界的機會絕對要一把抓住,不能錯過。至于那些冷嘲熱諷,就像刮風、下雨一樣,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現象”,不必掛懷。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不過,在這個簡單的方法論里,有一個很重要的竅門:
你要至少在一個維度上足夠突出。
你可以這樣理解:
凡事都有成本。
折舊好像你在賺錢的時候,“生活必須開支”就是你的成本,如果你賺到的錢低于這個數值,那么你在賺錢技能上的得分就是負分,可以“滾粗”了。
因此,處處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處處突出,但起碼要在一個甚至多個維度上處于相當優異的位置上,在這樣的時候,多維度的意義就開始以幾何級數增長了。
在多維度競爭的過程中,如果你在每個維度上的水平都超過了及格線(超過了這個維度里60%的人),那就很了不起了。知識改變命運,思考當然也改變命運——這絕對不是空話。
【“多維度打造競爭力”是從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你在至少一個維度上要處于相當優異的水平,這樣你的“多維度競爭力”才有意義,要不然就是“多維度平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