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i醬在參加綜藝節目時,曾聊到這樣一個話題:把父母、孩子、自己、伴侶按照人生重要性做排序。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排?
Papi醬給出的獨立女性人生排行榜是這樣的:自己>伴侶>孩子>父母,她解釋道:按照陪伴的時間來算,只有你自己陪伴自己的時間最久,所以自己是第一位的。
作為一名已經邁入社會幾年的老阿姨,我表示很認同。把自己排第一是沒有任何懸念的,至于父母、孩子、伴侶的排序會受陪伴時間、相互影響程度等因素的影響而不同。
人生而孤獨,但不是一座獨島,每個人都有著復雜的關系網,一生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世界上有很多種責任,首當其沖的是過好你自己。
以前我不認同這個邏輯,現在認同了。以前認為自我連同自私和人生價值、大愛等美好的愿景是背道而馳的,現在意識到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選擇自我和自私也是合情合理的。
01 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這是事實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為自己而活的人生是白活。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書,你就是這本書的主角,家庭、事業、社會地位、財富是構成故事情節的要素,父母、孩子、伴侶、朋友都是故事里搭建起來的輔助角色。一本書如果少了一個情節要素或者輔助角色,能怎樣?但誰敢把主角抹掉?身邊有朋友跟我吐槽,說結了婚后就喪失自我了,滿腦子只有孩子和家庭。她給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一個孩子的媽媽,一個丈夫的妻子,爸爸媽媽的女兒,但唯獨不是她自己。
我就是我人生和命運的締造者,在我的世界里,自己最重要。怎么能被社會關系掩蓋了自我的重要性?
02 自己都過不好的人,沒有能力給別人幸福
中國有句古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在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的情況下,先管好你自己,不用忐忑不安、患得患失地顧慮別人的得失,有朝一日飛黃騰達了再大大方方地去幫助別人。
精神和物質上都一樣,唯獨自己富余了,才有可能外溢給他人。因為我們很難相信一個窮困潦倒的人去幫助他人走出貧困,很難相信一個沉悶無趣的人會給大家帶來很多歡樂。所以, 一個連自己都過不好的人,我們怎么能期待他帶給別人幸福?
很多人被原生家庭所牽絆,因為父母/孩子是血緣關系決定的最親近的人,我們會習慣性地認為原生家庭和自身的命運是休戚與共、無法脫離的。如果原生家庭是黑洞里的一潭淤泥,你未必跟隨它一同腐爛,自己先跳出來,才有可能讓陽光照進黑洞里。
一個自己都拯救不了的人,無法拯救一個家庭或群體。
03 當你快樂的時候,會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前一段時間我心情起起落落,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造成了我的情緒波動。當我不快樂的時候,工作上也會受到影響,總是情不自禁地走馬觀花、敷衍了事,也難怪同事說我看起來沒有以前那么熱愛這份工作了。
當你快樂的時候,看起來會更敬業,你的自信和認真會感染會身邊的同事,這是情緒價值。我們都喜歡靠近充滿正能量的人,他們的正向思維和行動力能潛意識地帶動我們更加努力工作、更加熱愛生活,以此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情緒可以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正如費斯汀格法則所言: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所以,當你做好自己、變得快樂的時候,你就是一個閃閃發光的平凡人啦。所以我總是對大人說:你們不用管我怎樣,我很好,你們過好自己就行了,因為過好自己,不讓親人擔心就是最大的負責。所以我也很少對朋友噓寒問暖,因為我知道她們過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