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教練可以讓孩子們學會,第一次接觸的技能呢?
又為何學習中,還會說:對于孩子思維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都可以有所提升的說法呢?
我們就從它們是如何工作的出發,來坦述我們生活中,如何去做好一個教練媽媽,又是為什么的底層的邏輯,
從這教練五條出發:相信人是OK的、相信人背后都是積極的意圖、相信人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人是有資源的和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去從生活中去分析,達到如何教育孩子,為何要如此?
一:相信人是OK的
每個媽媽就非常自信的一點:永遠都是自家的娃最好!
因為,自家的娃,從血脈,從情感,從他們成長中的點滴,已經是無他人可替代的。
這個只能是小時候的肯定,而等孩子去了幼兒園,小學以后,為何大人嘴巴里,總是會有:別人家孩子什么什么的好的說法呢?
因為,媽媽或者父母們從行為上認為:自己不再是孩子最被需要的,父母怕孩子們離開,自己的知識需要借助學校老師,去教育,自己有點被老師這個角色代替的更多。
而處理這個深層的認知就是:相信人是OK的,自己的孩子,也是OK的,就俗話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
這個底層邏輯是:媽媽怕孩子不需要自己,而遠離自己,還有真的不那么自信自己擁有能力。
這里如果媽媽也相信自己是OK的,也就會相信孩子是OK的,問題就解決開始了!
二:相信人背后都是積極的意圖
這條,就針對孩子們為何不那么“聽話”的源頭,因為,孩子是好奇于這個世界,他就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認識這個世界。
而從小,父母是因為愛,而很多說的是“不要這個,不要那個”,而把孩子的那份自己的方式,給一直擠壓到,他可以自己所謂的“行了”。
比如:孩子不會走時,去哪里大人不會聽命于孩子指的;孩子會走了,大人時刻說“不可以亂跑”;孩子再大點,就用各種帶著情緒的語句去控制孩子。
請問一下:我們真的背后,都是為了愛,真真的愛。
只是愛的方式是:大人用了自己的眼睛里世界,去認定未來孩子們眼睛的世界。
如果一直是這樣的話,我們應該還是樹上的猴子,而非人,或者,我們還是原始社會,而非現代化社會。
由此,媽媽們肯定一點:孩子是永遠最愛自己的,而孩子不聽你的話,是因為孩子們有自己的方式,去認識這個未來的世界,而我們的愛,也是希望他們成長,為祖國爭光,為家族發揚光大,自己的初心也是如此的。
所以,這里一條:特別是媽媽來突破自己的思維,孩子就是要羽翼更加強勁的,要翅膀硬了才可以飛的更高更遠的。
三:相信人能為自己做出最好的選擇
孩子們,每做一件事,都會有收獲。
當媽媽聽到自己真話:不要讀書,就會生氣,孩子就選擇不說,或者用自己的方式,去應付自己的生活中事情。
比如:我家老大特別愛看唐三少的小說,他就好這個作者。
當他住校后,我更加知道一個規律性行為:考試前焦慮,他選擇用自己喜愛的作者和小說,去放松自己;考好后,還是用自己喜愛的作者和小說內容,來獎勵自己。
這個兩方面結果都是一樣的——看小說,可以處理掉的問題,卻是完全不同。
如果作為父母,沒有意識到這一層,就只是強化結果,孩子會越來越討厭不被理解,從而討厭這個“無趣”的生活。
隨著時間,孩子要不變成不聽話的自卑的“壞孩子”,要不就是“聽話懂事的”沒有任何自己主見的孩子。
當媽媽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怎么就那么自信、有主見時,能反思一下自己是如何選擇的。
因為媽媽們,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出自己最好的選擇,我家老二,特別想吃剛煮好的雞蛋,燙啊,就會學著我們,用紙包、毛巾包著雞蛋。
被開水燙到了,下次,他會注意,并想辦法去處理。
一次又一次自己體驗,讓他們更加喜愛自己的每個選擇,并且會越來越有承擔的勇氣,然而,就從那顆很燙的雞蛋開始的。
四:人是有資源的
這里就是從孩子會去想辦法起,每次做了選擇都會讓自己努力去做到,做好。只是,孩子持續的時間,因人而異,也因教育方法而定。
我家老二,會爬后,他就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世界般,后來,備了一輛像馬一樣,四個輪子特別靈活,他可以更遠的看到自己前方。
而且,每次出去外面,如果我在后面,他會很有積極性,一直往前沖;如果我在前面等他,他就總是會轉方向或者倒回去。
這個行為,其實,我們能夠很好理解的,優越感、成功感、我獨有的,孩子自己的行為,讓我會思考:孩子需要被鼓勵和表揚,更能激發他們的活力參與度。
這個就是當我們被表揚鼓勵了,特別開心,并且想更加表現出自己一樣。
優秀的人,幾乎各方面的能力差不多,學習一個新的東西,也更加快。這個就是能力,也是人本身擁有的資源。
五:改變是不可避免的
這一條就是要為人父母的,接受孩子永遠是去屬于他自己的世界而前進。
自己教育孩子,就是想孩子有作為,而一個有作為的孩子世界,一定是他方,而非圍著我們父母的腳下。
這點很多父母選擇性,不接受,對于孩子各種各樣的約束、控制,就是怕孩子們不“聽話”,怕孩子不把自己當為孩子的中心。
如果父母把孩子當作“寵物”養,那他們將來是不可能有能力,應付社會的變化,更加不可能達成“養兒防老”的愿望。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變化,而孩子還像以前的方法去教育,那他們就更會被社會淘汰。
所以,我一直建議:做個懶媽媽,其實是給孩子一點成長的空間和時間,我們看到慢慢成長的孩子,是無法不幫忙的;有很多就是全權代替,都不讓孩子去體驗。
就如我經常跟老大說的:奶奶不認識字,即使60多歲,還是不認識的,自己不好好努力學習,成績不理解,不是很正常嗎?而2019年,那么認真學習,成績就是出來的,數學課代表才有機會當上。
變化是努力了一定的結果,如何變化的過程,永遠是不可以逾越的。
所以,呼吁每個媽媽,相信自己的學習,一定是可以幫助到自己家庭和孩子。
改變就像孩子的身高一樣,當孩子不長高了,卻越來越長腦子了,成長了!會照顧自己了,同時,會照顧我們父母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自己的后代,是需要多代教育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