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看這些熟透了的國產青春劇,只怪我發現它太晚了,拿青春做文章的導演很多,而真正好看的片子卻很少。在現有教育體制下,一批又一批的學子,在學業與青春之間做著艱難的抉擇。而得善終者并不多。從而使很多校園類題材的片子,走向了被刻意了的極端化。夸大了青春期學生們叛逆的生活,將抽煙、酗酒、逛夜店等一系列行為,設置成為影片重點。而忽略了在學習與戀愛之間,少年本身的成長。《青春派》這部電影其實挑戰了一個難度比較大的選題:高三與早戀。導演在影片中并不刻意去談論早戀的對錯,或者教育體制與人性之間激烈的沖突。而是將主人翁作為一個切口,緩慢拉開了一張關于情感的網。直到影片結束,青春已過,博取觀眾眼淚的瞬間,讓觀眾自然而然明白導演的意圖。最大的亮點之一是背景音樂。開篇通過一段主人翁的深情獨白,將觀眾的情緒一下拉低,似乎這又是一場關于青春的悲情戲即將上演。而轉場后,輕快的音樂立刻響起,故事從男主跳樓這一戲劇性的場面拉開,這時觀眾才發現被導演玩弄了,這才是電影真正的基調。輕快,明朗,帶有青春時獨有的單純與悸動。繼而將故事展開,男主居然在畢業那天,鼓起勇氣向暗戀三年的女生黃晶晶告白,牽手后很拽的告訴老師自己畢業了,脫離的校園的束縛,青澀的戀情似乎戰爭了教育體制。背景音樂此時響起舒緩的鋼琴聲,空靈中帶著美妙,恰如我們青春時期最甜美的糖,或是得到心愛人的瞬間一般。此時不僅想到《山楂樹之戀》里,那對情侶相遇的瞬間,輕音樂從幕后悠然奏響,預示青澀愛情懵懂時的悸動。愛情總是美好的,即便居然面對的是落榜,復讀,是家長的淚水與老師的譴責。可是愛了終是愛了,是如此無怨無悔,如此瘋狂而沸騰。是愛情點亮了居然復讀的開始,單單幾個分鏡頭,與背景明朗的鋼琴協奏,就交代了他的復習并不枯燥。他的目的就是一心想考入黃晶晶的大學,跟她自由飛翔在愛情的天空。
? ?如所有商業片一樣,輕快的節奏至此收住,跳躍的心畢竟難以忍受時間與距離的洗禮。隨之而來的則是分開后的隔閡與欺騙。此時由鋼琴轉入深沉的提琴,由喜悅轉為難過。年少時的戀愛總是如此,不知不覺便陷入對某人的眷戀中,莫名為這人哭,為這人笑,她的一舉一動就可以輕易掀動自己世界的波瀾。情緒一路走低,直到生硬地面對黃晶晶的決絕,此時大提琴聲音高亢,整個故事情緒被帶到一個相對悲傷的頂點。但低落的心情用大提琴宣泄往往是不夠的。這時候背景音樂又恰到好處的轉到搖滾,用接近撕裂的破音來闡述人物此時的轉變。叛逆不羈的居然開始踢球、打架,聒噪的鼓點如暴雨砸落,粗啞的人聲痛斥著失戀的沮喪。徹底的死心并不是沉浸在難過的折磨中,而是對此人毫無掛念。當除夕的煙火綻放時,再度撥通黃晶晶的手機,煙火聲中這熟悉的聲音已然遙遠。這是心的隔閡,慢慢地,居然抽離了黃晶晶的生活。此時的音樂回復到淡淡的提琴聲中。青春如熊熊烈火,短暫,美麗,像極了除夕的煙火,流光過后,再無痕跡。心里也只是殘留傷感而已。而在故事最后,復讀生活也終將結束,音樂重新歸于輕緩的鋼琴。一個輪回結束,這一年的疊影在輕音樂里閃回,一切好似90分前那樣悸動,卻配著居然成熟的心聲獨白,結束了復習的這一年。導演劉杰攝影出身,也奠定了該片深厚的攝影基礎。幾乎所有的畫面都是虛實結合的,凸顯了文藝與唯美的風格。而在回憶片段時,稍微過度的曝光,也將追憶的畫面彰顯的飄渺而虛幻,與整體冰冷的淺藍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以及片中多處犀利的臺詞,幽默中不乏對高考制度的抨擊。在一個溫情的片子里,那些高考的誓師口號則顯得愚笨而形式化。這都是導演加進片中的亮點,不時傳達給大家對體制的批判,對人類本性中追求愛情的贊美。
? 每當我們提起青春,或多或少是悲傷的。敏感而多情的時代,叛逆而不羈的年齡,我們常常無法在其中尋找到準確的位置。而導演卻用輕快的節奏,將青春娓娓道來。在影片細節處,也可看出向《失戀33天》致敬的意思。能夠看出導演拍這部影片的方向是什么。當然影片中也有許多不切實際的地方,如居然的摯友和一直追求居然的曉凡,這些人物設定的過于完美,而給人不切實際的感覺。但總體來說,在國產片中是難得的好片。至少讓觀眾覺得,當我們再度提起青春時,即便蹉跎坎坷,也可以用輕快的口吻告訴別人,她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