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世界很美好,可惜你不好。
前兩年,有個38歲年薪百萬的朋友從華為辭職出來創業,問他為何?
答:不想等到40歲再被公司清退,那時更慘!
職業焦慮像一場瘟疫,近三四年以來隨著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迅速蔓延成為人人都躲不開的痛點。
出租司機可能被無人駕駛端了飯碗,原來高大上的翻譯也可能被機器所取代,記者被直播所下崗...
前不久華為清退34歲以上的“老員工”事件,更是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讓年青人直接從焦慮變恐慌!
深究華為的清退原則你會發現,被清退人員就兩種:
1、年齡和職位不匹配;
2、能力和未來不匹配。
清退的都是沒有潛力的“未老先衰”人員。
34歲,成功與失敗似乎在這一刻就要被宣告和定論!
有種大企業病把每個人都變成了只需要擰好自己負責的螺絲釘。越來越細的專業化分工也直接把這部分人制造成了只會擰螺絲釘的“傻子”,他們只是企業流水線上的“一只手”而已。
富士康的無人機生產車間,已經把多少人當成“一只手”砍掉了。
最有價值的永遠都是設計生產線的人而不是機器,更不會是被當成機器上“一只手”的人。
34歲被清退不是因為你老了,是因為你沒用了!!!
02
職業恐慌本質上是能力恐慌。
恐慌來源于對世界太多的不確定性,佛法把這種種不確定就叫無常。
無常就會導致焦慮和恐慌。
我們要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探險,
有兩個東西必須要帶:指南針和地圖。
互聯網、人工智能、共享經濟,就是一個個陌生的地方,就是無常。
這一路的風景總在變化,可有些東西從來都沒變過。
那就是世界的規則或法則。
牛頓的萬有引力是物理世界的規則從來都沒有變過;
貪婪是人性的法則,人類有史以來也從來沒有變過。
職場的叢林法則就是:不可替代的能力=核心競爭力=價值
價值是由需求決定的,不是年齡。
法則就是我們的指南針,
價值和需求是我們的地圖。
03
我們通常會說某個人能力不行,不能勝任某個崗位工作。
什么是能力?是哪方面能力不夠呢?
絕大多數人腦子都是糊涂的。
能力是什么?
能力就是知識、技能和才干綜合形成的力量。
知識:我們知道和理解的東西,廣度和深度是評價標準。
技能:我們能操作和完成的技術,熟練程度是評價標準。
才干:我們無意識使用的技能、品質和特質。和個人天賦有很大關系大多來源于長期的練習和積累。才干的核心,就是自動自發,無知有能。
通常的表現就是有些人天生行動迅速敏捷,什么東西一學就會,而有人總是笨手笨腳。有人看哲學類書樂此不疲,有人看這種書就頭痛想睡,這就是才干不同。
來給你的能力做個市場估值吧。
1、你的知識是僅僅在專業領域還是能覆蓋整個行業通用領域?是處于行業平均水平80分以上還是勉強及格夠用?是否滿足未來三五年或10年的知識儲備?
2、你的職業技能僅僅是垂直專業領域的技能還是相關領域多技能的通用技能?是處于行業平均水平80分以上還是勉強夠用?是否適應未來三五年或10年的職業技能需要?
3、你的才干和現有職業職位匹配嗎?能夠統領你未來五年10年職位提升嗎?還可以在哪個領域增值?
這三項問題自己加權平均得分就好,權重也正好讓你看到自己的重心和優勢究竟是在現在還是未來、專業還是通用領域。
如果100分是滿分,你給自己打幾分?
單項80分以下的,你要被下崗了!
如果第三項才干和職業不匹配,在50分以下就要調整職業方向了!
畢加索和莫扎特有繪畫、有音樂的藝術才干,卻很難有拿破侖、成吉思汗的統率領導才干,讓他們去打仗必死無疑!
如果你的目標是總經理,統率的才干必不可少,你的才干如果只能是在專業技術領域,那你的定位最好選擇成為技術大拿等的牛人才好。
用能力圈這把傘罩住你頭頂職業線這片天,才不會恐慌!
(每個人最少有5個核心才干,想深入了解個人的職業優勢,可以去看《現在,發現你的優勢》或者網上直接做測評就好。)
04
原始社會人們依靠狩獵生活。為了獵取一頭野牛,你需要會偵查、能奔跑、會投標槍和石塊,還要會和同伴一起協作圍獵,然后會屠宰和生火燒烤、還要分配合理最后才能把每個人肚子填飽,否則可能死于內訌。
一切都是綜合能力。
綜合能力強的人才更多生機,任何單一的技能都意味著更多風險,不是被野獸干掉就是被同伴遺棄。
競爭是什么?
競爭就是綜合能力的比拼。
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技能變得越來越單一,更可怕的是專業分工導致許多人的綜合能力也因此變得單一。
狼來了,我們站在山頂才能盡早發現。
拿彈鋼琴來說吧,職業技能專業化要求非常高,要想成功得有天賦,足夠勤奮才行。
三四歲就開始每天練琴10個小時以上,刻意練習10000小時以上才有可能成為頂尖高手。
郎朗就這樣的人,業內屈指可數、萬里挑一,這是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不能企及的,郎朗只有一個。
作為普通人該怎么活?現實的成功路徑可能是這樣的:
1、如果你只會一個人彈鋼琴,練琴3000小時左右,那你只能在酒店、咖啡廳去做表演,收入可能連你多年練琴的學費都賺不回來。
2、如果你會彈鋼琴也會與人協作,練琴5000小時以上,那你可以成為專業樂隊成員,多了一條路收入也更高。
3、如果你練琴7000小時以上彈鋼琴一流,還能作曲作詞演唱,那你有可能成為周杰倫第二,如果你還夠帥、會表演還有可能成為跨界的超級巨星。
4、即使你沒有周杰倫的天賦和勤奮,也還有一條普通人最靠譜的路。
你自己會彈鋼琴還會教別人彈鋼琴那你可以是一個鋼琴老師。
然后你還學會經營那你可以辦一個培訓學校,有幸成為一個企業家。
你還懂互聯網,還能辦一個鋼琴的可汗學院,把學校開到全世界,成為一個喬布斯樣改變世界的人。
這就是綜合能力比拼,這就是多維度競爭,
從小工程師到總經理,不一定要多少天賦,但一定要你綜合能力強。
競爭是綜合能力的比拼,多維度競爭才是你不知道的真相。
05
有個青年為了尋找鉆石背起行囊奔赴遠方,多年以后無功而返。
在一個失意的黃昏他信步走到后院的小溪旁,卻發現尋找數年的鉆石正在溪水中閃爍,而那么多年來他都以為那只是太陽光的反射呢。
綜合能力就是“鉆石”,它與生俱來卻常常被我們所忽視。
就躲在后院,我們卻總向遠方探尋。
兩個點是一條線,三個點成一個面,四個點就變成了三維立體。
綜合能力=多維度競爭=乘法倍增=不可替代的核心優勢
有了這個能力模型,我們就有了職場制勝的法寶。
周杰倫按專業能力水平彈鋼琴也許只有30分,作曲有90分,演唱有70分,作詞可能還有20分,演藝再得30分,他的綜合得分就是113,400,000分,超越了無數歌手、作曲家、演員等成為跨界超級巨星了。
從百里挑一到萬里挑一到億萬分之一,
這就是綜合能力的力量,這就是乘法倍增的威力。
只要你的各項都是正分,并且在一兩個核心領域技能上要超越同行80%以上的人。
如果你在一個細分領域足夠優秀,每增加一種能力就像外掛了一個裝備,會讓你能量倍增,就像鉆石又多了一個閃光面。
鉆石的奪目,是綜合能力不斷切割的結果。
06
從華為離職的人員目前在全國已經約有20多萬人,他們組成了華為互助會。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位38歲華為辭職高管,現在就是華為互助會某地區的負責人,他的創業公司團隊大多來自華為離職人員,利用華為的品牌影響力和人脈資源平臺,他的公司成立2年已經完成了B輪融資,正進入快速發展期。
機會從來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用綜合能力不斷切割自己的“鉆石”
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你還恐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