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有多款產品能夠滿足用戶同一種需求的時候,市場就出現競爭。這個時候比拼的就不僅僅是產品功能或內容了,而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用戶體驗。簡單來說,就是用戶能夠從一款產品獲得更多喜歡的東西,用得也更爽,那這款產品的用戶體驗就更好。如果仔細琢磨,這里面涉及的東西非常多,我們來分析一下。
所有能影響用戶體驗的要素可分成五個層次: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設計時這五層的要素要統籌考慮但有先后順序,按照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的順序。這五層在產品設計中層層推進,從抽象的概念到具體的產品。
戰略層
戰略層要明確產品的戰略目標,包括用戶需求和產品目標。產品的最終目標是要滿足用戶的某種需求。任何脫離了真實用戶需求的產品都難逃敗局。因此設計產品的首要是要研究清楚用戶需求。用戶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內容需求等。用戶研究的方法包括問卷調查、用戶訪談、焦點小組、用戶測試、任務分析、現場調查、創建用戶角色等。當然首先要對用戶進行準確定位。嚴格說,產品目標并非用戶需求,它是產品供給方的需求,通常是某種商業需求,比如注冊用戶數、留存率、活躍度、營收、品牌知名度等。戰略目標要形成文檔,發給產品相關的每個人。
范圍層
戰略層弄清楚的是“用戶想要什么”、“我們想要什么”,范圍層要弄清楚的是產品應該提供什么功能和內容才能滿足這些需求。對于功能型產品最終形成產品功能規格說明,對于內容型產品最終形成內容需求列表。這些都要形成文檔,以明確我們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做什么。描述時應盡量具體,準確,可度量。范圍層的工作對用戶體驗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很難想象一個用戶在上面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功能和內容的產品還能存在下去。
用戶需求不能直接作為產品的功能和內容需求,它們之間也不是簡單的一對一的關系(雖然有時候是)。用戶能說清楚的需求可以直接作為功能或內容需求。很多時候用戶說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甚至根本都提不出需求,這時就有賴于我們善于洞察需求本質。比如在汽車還沒出現之前,人們想要的不過是一匹跑得飛快的馬。分析一下即可發現用戶的需求是出門更加便捷,如果你能提供一輛汽車,那對用戶來說絕對是一個驚喜。
當然并非所有的用戶需求都會放入開發范圍,你還要考慮需求的可行性。需求的實現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技術、資金、工期、歷史遺產等。確定最終功能和內容需求時,確定需求的優先級非常重要。資源有限,產品初期可以只完成核心功能,保持靈活性,后面再根據市場反饋快速迭代版本。
結構層
范圍層確定了產品應該提供的功能和內容,但這些都還是以零散的方式存在。結構層的目標是要設計一個概念結構,將零散的產品需求組織成用戶易于理解使用的整體。在結構層,功能型產品主要做交互設計,內容型產品主要做信息架構。這兩項工作的核心是要理解用戶,理解用戶的心理、行為、工作方式。
交互設計關注“用戶可能的行為”,以及“產品該如何配合和響應”。好的交互設計是用戶所有的行為都在你的預期內,不管用戶是自然行為還是被你引導的。交互設計中一種有效方法是設計概念模型。所謂概念模型即是通過類比等方法將用戶生活中已經熟悉的概念與產品的特性聯系起來,讓用戶更容易理解產品,使用起來也更加自然。比如電商網站上購物車的概念就來源于實體超市。電商用戶將商品放入購物車,然后在購物車內結賬付款,與實體超市中的流程基本一致,這樣用戶使用起來就非常自然沒有任何障礙。
信息架構關注的是內容如何呈現給用戶,也就是內容如何組織。好的信息架構能讓用戶非常容易的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也并非尋找內容的操作步驟越少越好,而是讓用戶覺得整個過程很合理,很清晰。通常會提供分類、排序、搜索、篩選等功能。信息架構的類型有層級結構、矩陣結構、自然結構、線性結構。
框架層
在結構層我們界定了產品將以什么樣的方式運作,那么在框架層我們要確定應該提供什么樣的功能和形式來實現。結構層都是一些概念性的結構,框架層則是將這些結構具體化成用戶直接接觸的產品要素。對于功能型產品主要是通過界面設計來確定框架,界面設計就是大家熟悉的按鈕、文本框以及其它控件的領域。對于內容型產品主要是通過導航設計來確定框架,導航設計關注如何讓用戶在內容間移動。還有一項工作是信息設計,關注如何幫助用戶理解和使用產品,是兩種產品類型都要做的工作。
界面設計的主要任務就是選擇控件幫助用戶完成任務。界面應盡可能的保持簡潔,分清哪些是該讓用戶看到的控件,隱藏不該讓用戶看到的。對于某些重要或希望突出的的功能要能吸引用戶注意力,讓用戶一眼就能看到。好的界面設計最主要的是要將用戶常用的功能組織好,讓用戶易于發現和使用。
有時不同的控件可以實現同樣的功能,比如下拉列表可以實現讓用戶選擇一個單一的選項,一組單項選擇按鈕也可以。但它們的特點不一樣,下拉列表的好處是節省空間,一組單項選擇按鈕的好處是可以讓用戶直接看到所有的選項。具體如何選擇要依據特定的用戶場景。
界面設計一些好的經驗包括:在用戶首次訪問界面時通過設置默認值讓大部分用戶更便捷;記住用戶上次訪問時的一些狀態值,讓用戶不必重復輸入,等等。
導航設計簡單說就是在頁面上添加一些鏈接,使得用戶能夠在不同頁面間跳轉。但好的導航設計應該能夠符合以下三條標準:(一)能夠幫助用戶理解產品整體的頁面結構;(二)能夠幫助用戶明確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三)能夠幫助用戶去他想去的地方。其實這三條標準也是來源于人類在現實世界中的導航方式。試想一下在現實世界,你是怎么導航的,你會先通過觀察了解自己所處空間,接著確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找自己想去的目的地的路徑。
具體的導航方式包括:全局導航、局部導航、輔助導航、上下文導航等。在具體產品中,通常靈活組合使用。
信息設計通常充當各種各種界面元素粘合劑的角色,決定如何向用戶呈現界面,以方便用戶理解和使用。信息設計的范圍很廣,涉及視覺設計、界面元素的分類整理、導航等。信息設計在導航方面的作用體現在指示標識。與導航鏈接作用一樣,指示標識也是幫助用戶理解他們目前的位置與他們可去的地方,常見的是顏色標識。指示標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公路、商場、停車場……
信息設計時要能反映用戶的思路,按照他們所理解和熟悉的方式來組織呈現界面元素,畢竟目的是為了幫助用戶完成任務。用戶在產品上的行為模式最好能與他們已有的行為習慣保持一致性。也可以適當的運用一些比喻手段,幫助用戶理解產品特性,但過度的比喻用戶不一定都能準確理解,如果讓用戶來猜是什么意思就適得其反了。
表現層
表現層要做的是產品的感知設計。人類的感知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本文主要是關注互聯網產品,因此只討論視覺。界面設計確定了界面元素在邏輯上如何組織(分類、排序、布局等),視覺設計就是要確定界面在視覺上如何呈現給用戶。好的視覺設計效果不僅是美觀,更重要的是“運作良好”,即視覺設計是否體現了產品結構,是否實現了戰略目標,是否有效傳達了品牌形象等。
好的視覺設計在于對用戶注意力的良好引導。用戶在訪問產品的過程中視線應該很流暢,不會覺得擁擠或混亂,而是被自然的引導,完成任務或是找到自己想要的內容。人類的視線移動很多時候都是下意識的、本能的,因此可以通過一些視覺手段來有意的引導用戶注意力。方法包括:
對比。對比可以是顏色、形狀、大小。如果一個界面元素在視覺上很特別,會很容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因此一些對戰略目標很重要的界面元素可以運用一些特別的視覺效果。對比還可以很好的用于將不同分組的界面元素或是不同欄目的內容很好的區分開來。但對比使用過度也會造成視覺上的混亂。
一致性。具有相同功能的界面元素應該保持一致的視覺效果,否則會給用戶造成使用上的困惑。
好的視覺設計還能有效傳遞品牌識別。色彩是最常用的品牌識別,比如加多寶的紅色,百度的藍色,360的綠色。一個產品應該有統一的配色方案。除此之外,企業通常會制定風格指南來對配色、字體、圖標等進行規范。
總結
用戶體驗設計包含哪些層次,每個層次都包含哪些要素,怎么設計每個要素會帶來好的用戶體驗,就分析到這里了。下面給一張用戶體驗要素的示意圖幫助記憶。
本文主要觀點來自于《用戶體驗要素》一書,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