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奔忙,或忙著到達某地,或急于超過某人,而更多時候,我們只是在氣喘吁吁地追趕自己。”
開頭寫的這一段話,是在《尋找時間的人》里摘抄的。看完這本書后,我也在想,我的時間跑到哪里去了?我在追趕著自己的時間嗎?還是,我根本就對時間采取著不予以理會的態度呢?
頃刻間,有些東西,有些場景,似乎慢慢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
每天早上醒來,睜開眼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起床刷牙,而是拿起了手機,看看有沒有什么消息。
每天晚上睡前,躺在床上,不是閉上眼睛安靜地進入睡夢中,而是刷著微博,微信,或是看看其他的八卦新聞等等。
除了早上、晚上,其他的時間又在做什么呢?午睡的時間,花的是別人的幾倍,別人的二十至三十分鐘,而自己呢?有時候有可能是一整個下午。
那么,一整天下來,你都用自己的時間,做了些什么呢?
“時間最不偏私,給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時;時間也最偏私,給任何人一天都不是二十四小時。”
以前不太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但現在似乎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從時間上的最不偏私,再到時間上的偏私來看;表面上看似自相矛盾,可打從心底里去理解的話,則實屬妙言要道。
每個人的一天都擁有二十四小時的時間,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好好地利用這二十四小時。毋庸置疑的是,我也不例外。
也許我們無法在自己的人生時刻表上將每分每秒,每時每刻都安排每一件事情上去,但是至少我們可以去充實好自己的時間。
比如:
我每天都背十或十五個單詞,每天我都這樣積累的話,那么一年下來,背會了多少個單詞呢?
我每天都練口語,時不時糾正自己的語音語調,那么一年下來,我進步了嗎?我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了嗎?
我每天都看幾頁書,那么我一年下來,我看了多少本書?可以看多少書呢?
………
這種日積月累的努力,有時候看似微不足道,卻或多或少讓自己養成了幾個好習慣。
“古人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然而,我深知自己是個有著拖延癥的人,有時候也會想著明日復明日,直到最后,明日再復明日,時間只會慢慢變少,不再遞增。后來我意識到,今天拖的事,明天則將會有再拖的心理,后天更會繼續拖下去…,日復一日,便一發不可收拾,事情也只會越來越多。最后的最后,該做的事沒做完,想學的東西反倒沒學成了。
有些時候,我也常聽身邊的人從口中道出這樣一句話:“我沒時間。”
當我說著:“你可以多看一會書嘛!”
就有人回答我:“我沒時間。”
當我說著:“你可以去學你想學的東西啊!”
就有人回答我:“我沒時間。”
當我說著:“你可以多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呀!”
就有人回答我:“我沒時間。”
“我沒時間”,似乎變成了口頭禪。
那么,你的時間都用在哪里了呢?
有時候我們總想著自己能博覽群書,才華橫溢,能在人群中因為自己的獨特而閃閃發光隨即被別人一眼就關注到,可是我們總是這么想著,沒有行動,最后便演變為無動于衷了。
當然,一個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不是說他一天二十四小時時時刻刻都將行程安排得滿滿的;而是恰如其分,該休息時就休息,該努力時就努力,可謂勞逸相結合。
不要總想著:
為什么他有那么多的時間?
為什么我努力了這么久,他好像都沒怎么學習,怎么就考得比我還多分了呢?
我真的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盡管我有很多想要學習的東西。
………
你大可拋開這些類似的問題,與此同時,在自己將時間視如珍寶時,也應豁然開朗,知悉如何正確地利用時間;而非讓時間沒有出現縫隙的情況,倘若這樣的話,與追求完美一樣,猶如天方夜譚。
當我們連時間跑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時,我想這個時候不是要找出已流逝的時間的蹤跡了;而是從現在開始,恰到好處地運用好自己的時間,盡自己所能讓它變得愈加的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