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會村位于蒼溪縣五龍鎮境內,有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214人,是擬于今年脫貧的貧困村。全村80%的地域是山地,土質較貧瘠,一直沒有成規模的經濟作物,產業單一,且務農者年紀偏大,市場意識不強。
面對如此境況,如何調結構促增收?蒼溪縣充分利用國內一流高校的知識、技術、項目等創新要素,推動農業技術、資本、市場深度融合,有效打通農產品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走出一條校地合作、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和脫貧奔康的新路徑。
興產業窮山村引進“神仙果”
為加快推進三會村脫貧攻堅步伐,2015年,蒼溪縣建立以三會村為核心,聯合毗鄰的貧困村雙樹村和馬虹村,共12.9平方公里的三會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發展以紅心獼猴桃的現代農業產業。但是,紅心獼猴桃要3—4年才掛果,投產前土地沒有收入。
身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潮,肩負脫貧攻堅重任,蒼溪縣積極主動作為,盯上了“羅漢果”這一新生產業。
羅漢果是國家首批批準的藥食兩用材料之一,富含豐富維生素C,被譽為“神仙果”。目前,僅在廣西有部分種植。其還可與獼猴桃產業良性互補,共用棚架等設施,有效改善獼猴桃培育期無產出的狀況,每畝產值可達5000—9000元。
2016年3月,蒼溪縣與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就發展羅漢果產業項目達成共識,確定建立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企地合作的科技扶貧、產業扶貧長效機制,計劃三年在蒼溪發展3萬畝羅漢果,成立蒼溪華興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興科生物旗下全資子公司),設立羅漢果加工基地,生產加工2—3種當地羅漢果加工產品,與紅心獼猴桃產業優勢互。
華興公司選中了正在建設中的三會園區,與五龍鎮政府簽訂發展500畝羅漢果的協議。目前羅漢果加工基地已經正常運營,生產的產品主要有:黃金羅漢果、羅漢果茉莉花茶、羅漢果青錢柳茶、羅漢果苦蕎茶和十八元素等相關羅漢果產品,未來還會進一步擴充種類,包括羅漢果甜甙、羅漢果發酵素、羅漢果飲料等相關產品也會逐漸上市。
促發展真扶貧打造“新模式”
產業扶貧,不僅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更是扶貧攻堅的重要抓手,華興公司始終堅持與鎮村合作共贏、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宗旨,以北京大學現代農業學院科技創新團隊為依托,為地方政府、企業、農民提供服務。
在技術上,構建“農業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園區+公共平臺”的新型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新模式,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支點,向村民傳授羅漢果與獼猴桃套種等技術,做好技術支撐。“紅心獼猴桃和羅漢果套種,互不爭肥,今年試種了500畝,當年就有收益,每畝可讓農民多收入3000元。”工作站夏勉博士介紹。
在生產上,實行“基地+農戶+合作社”模式,采取“種苗集中供應+生產物資集中采購+統一技術方案+定價回收”方式,大大降低成本和風險,農戶不僅可以發展庭院經濟,還可在園區中分享土地流轉費、收益分紅和園區務工三筆收入,實現企地雙贏。30歲出頭的女青年張薇,大膽嘗試羅漢果的種植新技術,今年試種植羅漢果30株,預計可收入3000元。
在建設上,形成“干部服務+群眾主體+同鄉推動+產業支撐”的模式,以發展產業為載體,緊抓精準扶貧、土地流轉等機遇,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扶貧先扶智,才能帶動老百姓走出一條脫貧奔康的康莊大道。”五龍鎮黨委書記邱遠平說。
繪藍圖村民踏上“小康道”
三會村發展羅漢果,是大力建設生態鄉村和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一個成功典范,其做法和經驗已在全鎮、全縣推廣開來。
根據三會連片扶貧開發綜合園區發展規劃,園區將“產業發展”與“生態旅游”相結合,建成“景云臺”、“騎游道”、“樹尖上的餐廳”和“樹尖上的民宿”等景點。同時,在發展500畝羅漢果的基礎上,規劃擴大種植面積到2000畝以上,并帶動全鎮發展羅漢果5000畝以上,打造出一條集山地運動、生態旅游、休閑養生于一體的鄉村游路線。
華興公司將在蒼溪縣紫云工業園建設羅漢果加工廠,第一階段建設主要集中在羅漢果的清洗、分選、烘干、包裝和儲存。現已建設一個年處理2千畝羅漢果產量的烘干車間,并將于五年內擴大產能到年處理10萬畝羅漢果。
“公司計劃于2020年前在蒼溪縣推廣種植羅漢果約10萬畝,預計年銷售額20億元以上,毛利潤達10億元以上,可有效提供1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成為蒼溪縣繼雪梨、獼猴桃之后又一農業特色龍頭產業。”公司負責人勾畫藍圖。
產村相融,農旅融合,一幅三會村脫貧奔康的新畫卷徐徐展開。
本文來源:廣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