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首歌里,張楚唱道:
就在街上
碰到一個富人朋友陰沉著臉
讓我很慚愧
還是在這條街上
碰到一個窮人朋友他也陰沉著臉
喔讓我抬不起頭…
?思維里好像老存在著一些矛盾,好像兩個小人兒在打架,那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開始我覺得,也許是那個最初始的,不經意間流露的才是真正的自我。那另外那些聲音又是什么?丑陋的?虛偽的?還被人強加的?
?到底有沒有所謂的“自我”,那個貫穿生命,而又前后統一的靈魂?佛教中講“無我”,但還是覺得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和別人不太一樣的東西。
?馬文?明斯基被稱為“人工智能之父”,1975年,在論文“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中提出其著名的框架理論。它是至今為止我覺得對“自我”最合理的解釋。
?換種想法:腦中存在的不是一個完整的自我,只是多套框架,用于處理不同條件的不同問題。心理學有一個實驗,發現有的小孩在家里撒謊,在外邊誠實,有的剛好相反。那可能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激活了不同的框架。有時候,也可能在同樣的條件激活多個框架,因此有了矛盾,并沒有哪個是“真實”,哪個是“虛偽”。“本我”“自我”“超我”可能只是框架沖突的一種常見情況,有時候還不止這三個。常用的框架放在前面,不常用的放在后面。條件反射只是優先級最高的框架被調出,而深思熟慮的是多個框架權衡的結果,還有偶爾神游出來的,被某個情景觸發的其它框架…
?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可以改變人生嗎?聽說有些修行人還俗之后,回到原來的環境沒過多久,又變回之前的狀態了,于是大家感嘆,修行這么長時間,一點長進都沒有!也許這只是一些并存的框架,回來原來的環境之中,之前的習慣又被激活了。原來的框架也是在環境中逐漸磨練來出來的,有很好的適應性,又被激活也很正常。適應新環境就好像增加一門才藝,它能把你變得更強,但未必能改變日常的思維方式。
?也許所謂的“人性”正是形成于在幼小時候被溫柔相待的歲月,很多上層框架都基于它構造,經年累月不斷發酵,成為主流的思維模式,也又不斷被修改,以及與其它模式并存。...不過有人并沒那么幸運,愿大家都能被溫柔相待...
?有時候情感被文學,藝術,同情,同理心喚起,可能也是調起了平時優先級不高卻一直存在的框架,也許那是一些一直想做卻沒做的,想說卻沒能表達的,或許這就是潛意識,于是產生了共鳴。反過來說,只要能喚起更多的人的共鳴,即使是反向的,也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內在的自我,潛意識的自我,只是諸多思維框架中的某一個,而外在的“自我”,想都沒想就蹦出來的那個,恰恰是最重要的優先級最高的,它往往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而且還在不斷調整變化中…非要去尋找所謂的“自我”,可能會一直在迷宮里轉,因為“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我倒覺得與其去尋找,不如去塑造。
?所謂“我”是由諸多因素合和而成(集),不是固定不變的(無常),因此沒有貫穿生命,而又前后統一的“自我”(無我,我猜應該是這樣解釋),佛陀兩千多年前就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