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熱席卷上海電影節,扒一扒它背后的故事

最近的問候語不是“最近怎么樣?”,而是“去上海電影節嗎?”。

而且對影迷來說,六月實在是太幸福了,除了有一部部外國大片可以呼朋喚友,還有上海電影節可以近距離看到自己心中的“愛豆”。

關于走紅毯、看大片、看愛豆這些,堂哥就不啰嗦了,相信你們也看了不少。

今天堂哥想跟大家分享的是IP電影是否泡沫化以及電影和資本的關系。

IP電影

很多人一開始聽IP,還以為是說電腦的 IP 地址。沒想到,它指的是“知識產權”。更沒想到的是,這個“知識產權”的用法居然是中國人的首創。據說現在日本動畫公司的老板、美國電影公司的老板,都是來中國現學的這個詞兒。原因無他,這個詞現在在中國太值錢了。

中國電影市場火爆,相比較中國和北美市場,近十年北美電影票房都維持在100億美金左右,最高增幅也只有10%,但反觀中國電影票房一直呈現高速增長的趨勢。

怪不得李安導演說,按目前的增速,中國有望在2017年底超越北美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票房市場。

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爆直接催生了IP電影的發展。

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440億,同比增長48.2%;

2015年國內累計熒幕突破3萬塊,同比增長23.4%;

IP電影熱浪來襲,全年IP改編電影票房85.7億,占國產總票房的36.1%。

反過來也可以說IP引爆了整個電影界。

2015年IP電影共36部,IP改編的電影總票房85.9億,同比增長121%,占2015年全國國產劇票房36.1%,比2014年的24%高出12個百分點。

“小說-編劇-電影-電視-音像出版物-游戲-動漫-玩偶-周邊-明星-粉絲-社群”的全配套形式已逐漸形成。

IP電影為什么這么火

自帶受眾,“粉絲+互聯網”助陣IP產業開發

現在是一個粉絲經濟盛行的時代,再加上智能手機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IP劇市場達到火爆的程度,根據艾瑞咨詢數據,受眾年齡在20歲以下的占67.4%,學歷大學專科以上的占82%,IP電影受眾比較年輕化,且普遍學歷較高。

羅胖之前說IP不僅會越來越火,而且它還會從內容產業這個狹窄地帶走出來,進一步影響其他商業領域。

第一,人人都要存在感。這是一個人人都是學渣,人人也都是學霸,同時人人都在尋找存在感的時代。

這個世界已經不再像一座金字塔——有高下之分,而且越高就越窄;這個世界已經是一盆仙人球,表面積越來越大,只要找出任何一個點,扎出表面,就都能成為一根傲然迎風的刺。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一個IP 的背后只要有一小撮人追隨,在商業上就足以開花結果。從個人的角度來看,人人都想要刷出自己的存在感。英雄的標準正在泛化,雷鋒雖然只有一個,但大俠卻很多,比如仙俠、太空俠、煎餅俠,無數待生之俠還在路上,奔襲而來。

第二,人人都要“社交貨幣”。20 世紀80 年代,人們談戀愛時,愛談的是世界名著、哲學、人生和理想。

現在呢?不玩游戲的人,無法理解《魔獸世界》《英雄聯盟》在年輕人社會中的真實作用。他們因游戲而結群、相識、戰斗、哭笑、戀愛、結婚,享受勝利的滋味。《游戲改變世界》這本書曾提到,玩家在《魔獸世界》這個游戲里已經花去了593 萬年,這相當于人類這個物種演化至今的總時長。雖然這個世界的壯麗景色只存在于服務器中,但是它對真實世界的影響卻已經遠超外界的想象。

第三,也是更重要的理由,商業交易的世界將會洞開第三個入口。它不是一個商業的局部現象,而是一個即將構成全局性影響的現象。

IP產業鏈打通將擴大產業空間

IP變現三個途徑:游戲——電影——付費觀

比如說,愛奇藝的付費VIP會員數已達到了500萬;盜墓筆記播出的一晚時間內,開通VIP會員的訂單請求超過了260萬次,用戶習慣的培養已逐漸成熟。

國內IP現狀

去年得了雨果獎的《三體》,已經在拍科幻大電影了。但是,你知道劉慈欣從這個IP 版權里賺到了多少錢呢?據說很少。還有《鬼吹燈》也是這樣,天下霸唱并沒賺到幾個錢。《三體》改編權是2009 年賣的,《鬼吹燈》是2007 年賣的。兩個超級IP,都是賣不逢時。

可是到了2015 年,IP 的價格翻了10 倍不止。在2013 年之前,網絡小說的版權堆在一起,沒人買,幾十萬就能買一個所謂的“大IP”。而現在呢?

舉幾個例子:2011 年,樂視網買一部《甄嬛傳》,才花2000萬元(但這在當時已經是破紀錄的數字了,樂視2011年全年的版權采買計劃也就8000 萬元)。

而據說2013 年最貴的小說IP是辰東的《完美世界》的全版權,賣到了近4000萬元。郭敬明的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作品影視版權都開價2500萬元,且不講價。連帶編劇價格也水漲船高,只寫過兩部片子的20 多歲的年輕編劇,就已經敢開價80 萬元一個劇本了,而且還不是本人寫的,只是最后自己會“看一眼,把道關”

據華誼兄弟的王中磊說,排名前100 的網絡小說IP,早已被瓜分一空。2015—2016年,計劃開拍或播出的由網絡小說改編成的影視劇超過30 部。現在每家稍具規模的影視公司,都囤著幾十個IP,優質IP 基本被搶光了。

原作者也紛紛加入投資出品的行列,《盜墓筆記》的作者南派三叔,已經成立了一家名為南派投資的公司,其重點是IP孵化運營。IP 這詞兒火了以后,你要談內容產業就沒法回避它。拍電影也不叫拍電影了,都叫“IP 開發”。

2015 年票房過億的國產電影,一半以上都是由這種IP 改編的。電視劇的情形也差不多,《花千骨》《盜墓筆記》《瑯琊榜》輪番上陣,現象級電視劇幾乎都是這樣改編而來的。隨著這種IP 熱潮,頂級寫手的年收入正在向億元大關挺進。

日韓IP也很火爆

電影投資人在深挖國內IP的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日韓的流行小說和熱門影視作品,在更大的范圍內尋找更多適合改編成電影的IP。

寰亞電影的新片計劃中有一部由吳宇森執導的《追捕》,該片改編自日本作家西村壽行原著小說《涉過憤怒的河》,早年曾有高倉健主演的經典版本。吳宇森早前曾經透露,他重拍《追捕》有向2014年去世的日本著名演員高倉健致敬的意味。

除此以外,東野圭吾毫無疑問是近年來最受中國電影圈歡迎的日本作家,他的多部小說都將被搬上大銀幕。已經確定由蘇有朋執導的《嫌疑人X的獻身》之外,賈樟柯新成立的暖流電影公司將把他的《悖論十三》改編成電影,而英皇電影、萬達影業昨天還在影視展上與日本角川書店簽約,宣布將把東野圭吾的小說《解憂雜貨鋪》改編成同名電影,預計2016年正式開拍,2017年上映。

韓國的IP同樣受青睞,美亞娛樂的新項目中就有改編自車太賢主演的《極速緋聞》,由佟大為、陳妍希共同主演的《外公芳齡38》。

即將上映的IP電影

從2015年各大電影公司的成績和布局來看,圈內第一梯隊是中影,萬達,光線,樂視,華誼,阿里,博納七大電影公司。他們的重頭戲,題材方面基本是青春愛情,言情,玄幻,科幻,冒險為主。

光線今年有《沙漏》,《致青春2》等3部青春愛情片,還有《東宮》這樣的古裝言情片;樂視有《爵跡》,《盜墓筆記》,《28歲未成年》,分別是玄幻,冒險動作,和青春愛情題材;阿里影業的大項目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擺渡人》,手里還有《蠻荒記》,《古劍奇譚》這樣的玄幻類型項目。阿里還要拍《還珠格格》動畫版,由趙薇執導。

就算是一向傳統的中影,也買了《搜神記》、《山海經密碼》、《流浪地球》、《超新星紀元》這樣的熱門IP,題材涵蓋玄幻,科幻。萬達影業目前公布的電影是《謀殺似水年華》和《火鍋英雄》,前者也是改編自懸疑作家蔡駿的同名小說。萬達剛買了出品過《超人》《侏羅紀世界》,要發行《魔獸》的傳奇影業,她的老板王健林就說了,看重的是傳奇的上千個IP。

第二梯隊中的華策,安樂,海潤,星美,新麗,以及其他有核心項目的儒意影業等大小影業公司,也有自己的IP項目。像儒意影業,制作《夏有喬木,雅望天堂》,華策除了和張嘉佳(手里一堆小說)合作,也買了《長歌行》、《玄門大師》、《11 處特工皇妃》等不少IP。

資本大量涌入,IP泡沫?

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針對“電影與資本,相愛不相殺”這一主題,來自阿里影業、博納影業、華誼兄弟和萬達院線的老總以及著名導演等激烈討論電影資本化的未來,對于愈演愈烈的金融化,大家幾乎一致炮轟,“電影保底發行最終會引發龐氏騙局,而天價IP的炒作會在讓電影泡沫化路上越走越遠。”

“IP的泡沫來自于所謂的文學IP、游戲IP、互聯網IP,很多人認為掌握了大量的IP就能變成最大的電影公司,這是一個笑話。我們所謂的IP不是電影的IP,首先是一個好的電影。”

我們不否認資本對推動中國電影的發展是有重要作用的,前幾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突破100億元,電影人很興奮。但是在資本眼里,這個數字還是太小,有人說中國票房達不到300億,根本就談不上產業化、工業化。

去年中國電影全年票房遠超300億元,《尋龍訣》這樣的工業化電影開始出現在市場上。現在中國電影領域的資本非常活躍,十多年前,電影人是拿著劇本去找錢,現在是很多投資方拿著錢去找劇本,找創作團隊。

中國電影要發展必須得到資本的支持。目前,國產電影大概每年700部,平均下來每部電影2000-3000萬元的投資,這意味著每年國產電影的制作就需要150-200億資金。

因為現在中國的電影太火了,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資本介入。火的有點過頭了,就會物極必反。資本就另外一個屬性,就是掙快錢的心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前幾年的資本介入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最近有一種趨勢,我們會發現一些掙快錢的資本進入以后,會造成投資者的心態的變化,這是第一個不好的,掙快錢。

掙快錢的心態就會讓更多的人對內容的關注度不夠,我們的精品就會減少。就有可能會造成消費者到電影院里去不能看到更多好的內容,很快就會審美疲勞的,可能會造成中國電影的下滑。

資本的另外一個不好就是如果某一個資本介入電影不是希望通過電影本身而掙錢,而是希望通過復雜的金融工具,希望通過復雜的金融衍生品去掙金融背后的錢來貼補電影,對電影內容是有傷害的。這時候金融對電影就造成了傷害,所以資本和電影的關系關鍵是度怎么把握。如果關注內容,關注品質,是要給觀眾提供好的內容,提供好的放映技術,這是好的,有了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掙快錢對我們的未來可能是一個警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