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跑山雞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分析如下:
建設內容
本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分為:習水縣某鄉鎮林下跑山雞散養基地;孵化育雛品種培育研究基地及相關肉聯加工廠、飼料加工廠等。
家禽養殖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養殖業穩步發展,無論是家禽的飼養量,還是養殖業產品產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顯的上升趨勢。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養殖業呈現出加快發展勢頭,養殖業生產方式發生積極轉變,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區域化步伐加快。目前,養殖業產值已占中國農業總產值的34%,從事養殖業生產的勞動力就有1億多人,養殖業發展快的地區,養殖業收入已占到農民收入的40%以上。養殖業的發展對于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總的來看,中國的養殖業仍處在傳統飼養方式與現代化養殖方式并存、傳統養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階段。規模小、品種雜,人畜混居、散放散養、混放混養、粗放經營。同時一些地方存在著養殖業投入不足、養殖業生產和畜產品加工有隱患、影響畜產品質量安全的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飼養環境和生產條件相對落后、重大動物疫病形勢嚴峻等問題,具體表現在:
1. 利潤分配不均,養殖戶利益得不到保護
2. 肉食品藥殘超標,出口受阻,國內宰殺廠低價惡性競爭。
3.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國家為了平抑物價,我國肉食品進口激增。
4. 廣大散養戶養殖觀念陳舊不能接受新的管理理念,養殖水平參差不齊。
5. 養殖人員知識水平普遍偏低,中國自古雖然重農輕商,但是建國以后國家政策對農業傷害太大,極大的打擊了農業的積極性。
6. 行情的無規則劇烈波動。
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新模式受追捧
隨著國家及地方政府對發展農業的重視并頒布多項政策及規劃,我國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等新興農業模式層出不窮。
面對以上問題,各國開始探索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新模式。生態農業便是世界各國的選擇,為農業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特色農業是以追求最佳效益即最大的經濟效益和最優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目的,依據區域內整體資源優勢及特點,突出地域特色,圍繞市場需求,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以農村產業鏈為主,高效配置各種生產要素,以某一特定生產對象或生產目的為目標,形成規模適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和產品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非均衡農業生產體系。特色農業的發展是適應當前社會消費需求、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農業市場細分需要的必然結果。
新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全球雞肉產量、銷量呈快速上升趨勢
近年來,雞肉產量、銷量呈快速上升趨勢。根據美國農業部統計數據,世界雞肉生產量保持穩定增長,從2000年的5422.0萬噸,增長到2016年的8954.8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07%。世界雞肉消費量從2000年的5849.4萬噸,增長到2016年的9843.1萬噸,年均復合增長率達4.27%。
雞肉行業增長空間巨大
中國人均雞肉消費量為每年10公斤,相比美國的人均43公斤處于較低水平。未來如果中國達到美國消費水平的50%,即21公斤左右,國內雞肉總消費量將增長一倍達到2600萬噸,行業增長空間巨大。
項目競爭優勢
現代貴州農業發展相對滯后,主要表現在種植作物單一,不能滿足市場多樣化的要求,另外養殖多為個體戶散養,經濟效益差,難以形成規模,而造成成本高效益低。還有一些未能掌握養殖技術的產生的諸多問題,導致經濟效益低下。本項目的建設可以發展現代多樣化農業,高水平養殖業,順應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需求,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