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份,我在鄭州買了房子。
隨后在全國房價集體上漲的氛圍下,鄭州的房價也一路飆升,后來國慶節期間突然調控,首付上調,很多人失去了買房的能力。
那段時間,許多已經交了定金的人慌了神,網絡上充斥著關于地產商和買房者爭執的新聞。
我不懂房價走勢,也沒有想到后來房價能漲到一萬多,雖然感到慶幸,但并沒有很開心。
交了首付的那一刻,我不感覺自己就屬于這個城市了。反而會無意間想到以后自己很可能不會再回到家鄉生活,心中悵然若失。
01
鄭州是一個爆發式發展的城市,因為隴海線和京廣線的交匯,使其在建國后從一個縣城一躍成為省會,發展突飛猛進,連昔日繁華異常的古都洛陽和開封都黯然失色。
工業化的進程讓城市的發展充滿了鋼筋水泥的味道,走在路上,高樓林立之間總是可以聽到機器轟隆作響,圍欄下的工地,擁堵的交通,灰蒙蒙的天空,這一切構成了中國城市的特色。
在鄭州,這座急于用發展來證明自己的城市,顯得更為明顯。
盡管外表光鮮,卻掩蓋不了其中的浮躁,以至于在畢業后多年,我仍舊想回到故鄉工作,對于鄭州市房價不斷上漲的恐慌,我心中并沒有太大波瀾。
這次的買房,只是一個無意識的舉動。
既然當下在鄭州工作,就先買一個吧,即便是將來不住,依舊可以作為投資。
02
周末回老家,突然感覺整個人都松弛了,城市快節奏的生活,讓自己的神經在下意識中也繃得緊張。
站在院子里,墻外楊樹在風中沙沙作響,陽光斜照下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陰。附近的小學,不時傳來孩子們打鬧嬉戲聲音。遠離了汽車轟鳴和人聲喧囂,這個世界仿佛是安靜的。
努力用鼻子嗅一下,仿佛可以味到空氣中流動的麥草芳香,骨子里對于泥土氣息的敏感,讓我對這樣味道異常親切。
在村莊的街巷中,可以看到三三倆倆的鄉人圍坐在一起,曬著太陽,談論些家長里短,悠然自得的心境寫在他們臉上。生活無非就是心情的追求,在農村,
沒有太多壓力所迫,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去享受著安寧。
在路邊,有的院子已經被拆遷,院墻被推倒,房屋七零八落,院中雜草叢生,有的甚至有一人多高,孤零零的氣氛籠罩四周。
這些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建設的改造,波及到了很多無辜的鄉村。由于距離縣城較近,在城市外擴之下,我們的村莊難以幸免,多年來一直高喊拆遷,卻難以在賠償標準上達成一致,以致多年來僵持不下。
在利益的驅使下,以前淳樸的鄉民各懷心思,“高尚”的干部也為一己之私而不惜種種手段,昔日的融洽局面被打破,家族派別在明爭暗斗中暗暗較勁,有的人經不住利益誘惑而將房屋主動拆遷,而其他村民的頑強抵抗則讓整個改造計劃遲遲未見落實。房屋已經拆遷的人在苦等數年后依舊毫無音訊,心中悔恨,在自家已經一堆廢墟的房屋前暗暗落淚。
03
晚上,我來到奶奶的院子,這里有我最值得懷念的童年記憶,小時候每當周末,總會跑到奶奶院子中玩耍,那時候,院子中種滿了桃樹、杏樹,夏秋之際果實成熟,看著讓人垂涎欲滴。
在中秋節的時候,奶奶會到隔壁借來工具做鍋盔,將饅頭做成月餅的形狀;傍晚時分,擺上石榴等各種貢品進行跪拜,口中念念有詞,當時的我對這一切充滿好奇。
平時蒸饅頭的時候,當鍋里的水開始滾燙時,奶奶就會拿出一根香出來從中折斷,點燃后告訴我們,等到香燒完了,饅頭就熟了。在很多人習慣看表計時的年代,奶奶卻用一種傳統的方法準確的計算著時間。
一向慈祥的奶奶給我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奶奶的院子也是我們經常嬉鬧玩耍的場所,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深深印刻在我的腦海中。自從奶奶去世后,這個院子也開始沒有了人氣,后來在拆遷的鬧劇中,我的一個叔叔將自家院子和奶奶的院子統統拆掉。
我打開手機照明,燈光下映出來的是一個長滿野草的院子,破磚殘瓦遍地,院落荒蕪。墻邊堆放著幾塊木頭,孤零零的,被推倒的房屋下,地基仍舊凸出,那是奶奶曾經居住的地方,如今卻異常凄涼。
眼前的場景讓我禁不住內心酸楚,我不希望別人看到我悲傷的表情,我不知道自己白天有沒有勇氣來看這個院子。在別人的目光下,常年在外的人似乎都有些異類,我的觸景生情,很可能被他們當做一種笑料和談資。
04
邂逅街坊鄰居,他們習慣于用“大學生”這樣的字眼來打招呼,其實這讓我倍感不自在,這樣的稱呼似乎從一開始就拉開了兩人之間的距離。我回老家,內心很希望自己被認同為一個普通農民,和周圍人不存在什么差別。
只是生活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當大家談論起重機航車、電焊時,我在旁邊一知半解,甚至于難以插上話,生活方式的差異,讓我與家鄉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中國人對于故鄉有著一種天生的難舍情感,以至于遠隔千里,仍舊魂牽夢繞。但世事變遷,人所難料,當家鄉因為拆遷讓親人反目、相鄰關系緊張時,我對鄉情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陌生,看著村落中那些被拆遷成廢墟的房屋,荒蕪的院落,以前的種種溫情逐漸冰冷。而當生活環境、思維方式產生巨大差異后,則有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遺憾。
現在的我,感覺和家鄉格格不入。
慶幸的是,家鄉風中泥土麥草的氣息依舊,在楊樹沙沙作響聲中隨風流動,可以讓人嗅到是故鄉最原始的味道。殘存的童年記憶,仿佛又出現在了眼前。
故鄉仍在,但是卻已經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