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世和
太湖縣湯泉鄉苗石村呂灣有一座“鵝形山”。關于“鵝形山”,民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鵝形山,位于湯泉鄉政府的東北角,芹河的上游,貓石河的下游,距苗石新村行徎不足三公里的呂家灣大屋前的田畈間,獨聳一山,宛如一只羽毛豐滿的大鵝。它的頭伸向東邊的田畈,雙翅略張,大尾巴向西方那芹河電站碧波蕩漾的庫水。修長的鵝嘴、鵝頭和肥碩的鵝身,比例恰到好處,栩栩如生。山上生長的毛竹、松樹、杉木綠色養眼。山下的鵝卵石五光十色,不計其數。每當春夏之交,天低云黯,煙雨迷蒙,登上遠處的黑石高峰,可盡情欣賞這只水淋淋象剛從碧波中浴罷的大鵝。尤其是大雪紛飛的冬天,鵝山上銀裝素裹,令人想起“白毛浮綠水”的名人詩句,此山自古至今都叫“鵝形”,真乃巧奪天工。從地理位置剖析,鵝形山,鵝嘴向東,鵝身兩邊開闊地各有一條河,鵝身似在河水中漂游,民間風水先生認為,該“鵝形山”山勢龍脈俱佳。
提起這鵝形山,還有一段動人神奇的傳說:相傳明朝洪武年間鵝形山下田間的稻谷,每年都有一只大鵝吃掉許多,白天它無影無蹤,只有黎明才能偶爾發現。但一經人們目睹就馬上消失,使當地農家叫苦不迭。清朝年初,呂氏一善戶獨身女子,在河邊巧遇一位年少氣盛、英俊瀟灑的鐵罩男子,兩人情投意合,偷偷結成百年之好,她們在一起僅住一宿,就懷孕了,一年后生下了一女。此女長大后,不僅聰明美麗,而且特別善良,她逢惡不怕,遇善不欺;她尊老愛幼,濟困扶危;她處處關心體貼她人,名揚鄰里。18歲的那年,她與鄰近殷氏一男子定婚。一天,她起早去河邊洗衣,發現一只大鵝正在田里呑食稻谷,立即前去追趕,突然響起震耳欲聾的一陣雷聲,大鵝不見了,山上的鵝頭被炸毀,她撲向鵝形山也動彈不得,結果死于山下,被鄉親們就近安葬在鵝形山頂,周圍用黑石圍成墳形如鐵罩(因為她是鐵罩人的女兒)。從此,那只吃稻谷的大鵝也不見蹤影,當地農家年年五谷豐登。后來有人贊嘆曰:“鐵罩罩金鵝,后代傳頌歌。”
如今,鵝形山下,山明水秀,物阜民安。高樓林立,人杰地靈。該地農民正在向小康社會道路上闊步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