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身邊有讓你有掌控感的“按鈕”嗎?
2、當你的朋友遭遇困境時,你是選擇幫助還是逃避呢?
3、當你遭遇困境時,你是否不知道該向誰求助?
“讓我有安全感的按鈕?”看到第一個問題,你也許會有這樣的疑問。這里我所說的按鈕并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按鈕。
有一個關于壓力的經典實驗,受試者會按要求執行一些需要專注的任務,比如智力游戲。在游戲進行的過程中會時不時突然響起令人不悅的巨大噪聲。
此時受試者開始流汗、心跳加劇、血壓飆升。他們掙扎著集中精力,卻頻頻出錯。為了尋找可以減輕焦慮的方法,研究者給其中一些受試者提供了逃離的機會---如果噪聲變得讓人心煩,受試者可以按下一個按鈕,以停止噪聲。
果然,按鈕讓受試者變得更平靜,出的錯少了,憤怒程度也降低了。
這種結果并不令人驚訝,但事實是,沒有一個受試者真的按下了按鈕。噪聲的消失并不是令受試者發生變化的真正原因,知道自己掌控著令噪聲消失的按鈕才是真正原因。
按鈕的存在,讓受試者有了掌控感,也提高了他們忍受壓力的能力。
我們身邊也有這樣的按鈕,只是它是無形的。它可能來源于你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朋友。
《另一種選擇》的作者亞當,在每節課開始之前,都會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寫在黑板上,他要讓學生知道,如果他們需要他,可以隨時找到,任何時候都可以。
雖然很少有學生給他打電話,但是他的學生卻因此精神狀態要比其他人健康。
當然,在享受家人、朋友給我們帶來安全感、掌控感的同時,我們也要給他們一個可以按下去的“按鈕”。
《另一種選擇》一書中指出,人們在面對他人的痛苦時,會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反應:一種是共情,它激勵著我們為他人提供幫助;另一種是悲傷,它讓我們對他人的不幸避之唯恐不及。
當你的朋友遭遇困境時,你是選擇幫助還是逃避呢?
我想很多人一開始都會選擇幫助而不是逃避。但當冷靜下來的時候,你的大腦里會出現疑慮:萬一我說錯話怎么辦?我要是和她談起這件事,她會自我懷疑怎么辦?
疑慮一旦產生,你就會找各種借口,比如:她的朋友很多,不差我一個。她也許不愿意別人說起這件事等等。這時候,你會被自己的無力感壓垮,覺得自己既然做不好,那干脆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說。
然而我們從壓力試驗中得知,噪聲的消失并不是減輕壓力的關鍵,按鈕的存在才是關鍵。
那怎樣才能幫助身邊正在遭遇困境的朋友呢?《另一種選擇》會給你答案。
我們都知道“你希望他人怎樣待你,你就要怎樣待他人”這樣的黃金法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實還有一個“白金法則”。
所謂的白金法則就是,在他人經歷痛苦時,要按照他人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他。從身處壓力的人的行為中獲得密鑰,然后表示理解,更好的方法是,在行動上給予回應。
比如,你的朋友失戀了,你要做的不是告訴她要按時吃飯,按時睡覺,而是直接拉著她去她愛吃的那家西餐廳。
《另一種選擇》一書指出,特定的行為是有幫助的,因為這些行為沒有試圖去解決問題,他們只是把問題導致的傷害表達出來。
知道了幫助別人的白金法則,那當自己遭遇困境時,該怎樣向別人尋求幫助?心理學家蘇珊發明了“圓環定理”。
在這個定理中,她建議先寫下處于悲傷中心的那個人的名字,然后畫一個圓環把名字包圍其中。
再在外圍畫一個更大的圓環,在第二個圓環里寫下受悲劇事件影響僅次于第一個人的名字。接下來,再根據受影響的程度持續畫圓寫名字。
圓環畫完之后,你馬上就能知道你該去安慰誰,該去向誰尋求幫助了。
無論你處于圓環中的哪個位置,你要去安慰比你更接近圓環中心的人,并且向比你離圓環中心更遠的人尋求幫助。
本文轉自有書,作者左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