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視其所為,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注意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經歷、秉性習慣,這個人就不可能隱藏的了。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若是言行不一致,遲早會被人發現其真實的一面。
這句話若是討論起來,確實挺有意思??鬃佑昧藦C這個字,說明他設定的這個人物原本是個偽君子。這里插句話,孔子對人物的分類無外乎幾種,真君子、真小人、偽君子。為啥沒有偽小人呢?誰閑的蛋疼明明是個君子,偏要去偽裝成小人(當然,看歷史確實有這樣的人存在)??鬃舆@里說得便是偽君子一類的人,其他兩類都是真的了,何必隱藏呢?
高曉松先生說過中國古代對君子的要求太高太高,幾乎就是一個禁欲、只為他人著想的人了。我想在南宋之后,還開始變化,諸如二程、朱熹之流,完全就背棄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條。黃梅戲有個曲目《朱熹與麗娘》,雖不知是不是事實,但“滅人欲”終究是害己害人。因此才會有層出不窮的偽君子。這說明真君子難當。那偽君子相對于真君子多好當,嘴上說說仁義道德的話、私下去做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因此孔子說一直仔細觀察這個人,這個人就沒什么可隱藏的了。
說到這,我又想插一句。有時候,不想當君子時,會被人抬高到君子的位置。比如說我吧,因為喜歡看書,經常和身邊聊天能說很多大道理、冷知識,然后連我都沒意識到自己被提高到一個在他人眼里什么欲望都沒有的君子了。一次,吃飽喝足之余,”飽暖思淫欲“嘛,拿著手機看美女圖片,被一女生看見了,說你還看這些淫蕩的東西?!我當時很震驚,第一點我是個正常的男性,看個圖片稀釋個荷爾蒙不是很正常嗎?第二點,這些東西很淫蕩嗎?什么東西才能被定義為淫蕩?從那刻起,我意識到自己以前犯的很大錯誤,光和別人聊形而上的圣哲之話就給別人留下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即使你不完美,他腦補成一個完美的你。這種符號化的印象可能就是存在別人大腦中關于你的一切,他們沒有了解全面的你。這告誡我以后的社交,我便注意這點了。不過,第一印象刻得太深,確實難以和后來的印象融合。
寫了這么多,我該做決定了。當然,偽君子、偽小人是萬萬做不得的;從我的道德觀上來說,真小人比偽君子好,但是真小人的話生活處處碰壁,與人交往不得;真君子是真的很難做啊。所以很早我就決定了,做個真實的平凡人,具體的情境具體去分析處理,管他君子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