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慧怡
前幾天,朋友圈被在行的“分答”刷了屏——這是一種用才華換金錢的方式,被稱為“知識零售平臺”。提問者以文字形式提問,回答者作出1分鐘以內的語音回答,并可按自己設定的額度收到錢;當答案被“偷聽”了,提問者也有錢。
這種模式讓我覺得十分有趣,甚至驚呼“共享經濟”和知識換金錢的時代到了!于是,果斷以“簡書推薦作者”“心理咨詢師”“電臺主播”等身份注冊了分答,并在朋友圈發布了自己的分答頁面。三天下來,總共“賺”了36元,第一天收益最多。接下來,我停止了朋友圈上的宣傳,于是發現,不再有人向我提問。
分答,只是“大V”的賺錢游戲?
對于“分答”,最初的狂歡來自于大眾。
他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知識也可以販賣了,在朋友圈轉一個自己分答的頁面,可以吸引到他人各類的問題,例如“你第一次約會是在哪里?”“媽媽催婚,請支招!”“為什么林心如曾經說要不婚現在卻戀愛了”等等。并且,還可以通過回答問題來賺錢!
他們驚訝地發現,自己可以向注冊了分答的大V付費提問了,甚至會被大V“穩穩地接住”問題,回復一段清晰的60秒以內的語音。
他們還驚訝地發現,當大V或朋友回答后,別人“偷聽”了,他們還會有一筆收入。問題越精彩,回答的人越多,“分成”也越多。
我想,“在行”推出“分答”,目的有三個,一是通過“分答”引流至“在行”的APP;二是以簡單易行的模式來達成“在行”的MINI版,讓人們通過關注“在行”公眾號,進入分答菜單,即可以實現簡單的知識交換,并給在行帶來巨大的資金流;三是對抗幾乎是同期推出的知乎LIVE。
通過幾天時間的朋友圈的引爆,相信“圈”到的錢已經不在少數,而許多曾經對“在行“一無所知的人都知道了它,而使用“分答”作答的人們,也或多或少地“賺”了一些錢。
但是我們也觀察到,真正能在“分答”上賺到錢的,還是各類的“大V”。
我實在佩服“分答”在短時間內即邀請到眾多大V參與,他們回答的問題,短時間內即被幾百上千的人“偷聽”,收入非常可觀,例如鸚鵡史航的。這就是“品牌效應”,大V們絕對不需要把分答轉發到“朋友圈”,即可憑著熱度和名氣賺錢。
而一般的使用者,還只能把“分答”當作產品,每天在朋友圈叫賣。除非熱度非凡,才會被推到被普通人注意到的位置。我感覺普通人的“分答”,有點像非著名作者的“公眾訂閱號”,其實只是生成了一個可以被轉發到朋友圈和各類群的鏈接。如果你不持續“叫賣”,便無人會向你提問。幾天下來,你也少了推廣的熱情。
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大V,就比較難通過分答持續地賺到錢。
分答,會否“曇花一現”?
我個人感覺,分答的勢頭已經不如最初推出的時候猛了,無論是朋友圈還是群,轉發分答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人們的興趣沒有最初時那么濃了。
分答的優勢是,非常“輕”:通過微信即可轉發、注冊、提問、回答;可以在線上解決問題,解決了線下見面交流的不便;并且回答也只需要1分鐘以內。然而,1分鐘內的含金量卻很高,因為回答者需要作出思考,甚至打“草稿”,才能在1分鐘以內不失水準地回答別人的問題,并且把話說到點子上。
而分答的粉絲黏性,我認為是不足的。一來它不能做得像有“微信運動”那樣,因為出身而與微信完美結合,除非它賣身給微信,成為“微信分答”;二來它沒有專門的APP,在“在行”APP上也無法直接連入“分答”。這樣,它的“粉絲”每次進入分答頁面,都需要費點周折,即打開微信,點開在行微信號,點擊分答才能進入,還經常提示“網絡出錯”;三是在使用分答的好友之間,除了分享在群內或朋友圈,沒有別的方式形成互動,你不能通過這個方式和他們比較自己提問或回答數量的多少,缺乏社交方面的考慮。
最開始,人們的狂歡是因為“好奇”,“覺得好玩”,“圖個新鮮”,當人們的新鮮感過后,如果還未形成用戶黏性,就比較難以持續發展,很可能出現“曇花一現”的局面。但是如果“分答”能作出相應調整,持續更新,就不一定是“曇花一現”。
為知識付費,是否“為時尚早”?
“曇花一現”的背后,還有一個深層次原因,是我們還沒有習慣為知識付費。
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的潮流是,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越來越肯定知識的價值。而中國,也正慢慢朝這條路發展,不過,人們還沒有形成為知識付費的習慣。
正規來說,我們看視頻需要付費,看電子書需要付費,上云課堂需要付費,用別人的文章或圖片要付費,或提供相同的價值作為回報。但是,有多少人是想盡辦法不付費的呢?
還有一些非強制性的付費,例如公眾號上的“贊賞”、簡書的“打賞”等等,試問又有多少人真正能為有價值的經驗和知識打賞?更何況是語音問答。
除非,你是知名大V,并且已經有了一大串打賞者。
人們信服權威人士,不信普通人;
人們喜歡從眾,而不喜歡做一些特立獨行的事,例如為他人打賞。
人們喜歡自己的“打賞”出現在“光榮榜”(各種視頻彈幕、贊賞頭像)上,而不是寂寂無名。
在中國,很多人仍未能做到為每一個有價值的知識付費,除非我們的付費能讓自己“臉上有光”。
要讓講求“明碼實價”的中國人付費,并不是容易的事。正如多年前有人提議推行導游小費制,得到廣泛反對。然而,為知識付費,將推動知識產出者更大的產量和質量,最終也將惠及付費者。
對于中國來說,雖然很多人仍然未形成為知識付費的習慣。但是為知識付費,不是“為時尚早”,而是正當時。
你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