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茶,兒時就對茶有一種莫名的敬重。因為母親總是把茶寶貝似的存儲在很好看的小鐵罐里封好,而且那罐茶不象其他食品一樣不易保存,只要不受潮放很長時間也不會變質。每當有客人來訪,節儉的母親總是很慷慨的給人家沏上比自己平日喝的茶量多一倍的茶。
關于茶的諺語也有很多,有體現習俗禮節、茶道文化的“無茶不成儀”、“待客茶為先”,有包含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人走茶就涼”等。聽人說沏茶時,如有一枚茶葉立起,就預示今日家里要有客人來。童年的我在給長輩沏茶時,便和哥哥一起瞪大眼睛盯著此上彼下在滾燙的杯中翻動的葉芽,只要有一枚直立,就相互猜著哪一位朋友或親戚造訪。到今天,自己泡茶時,還不由的瞅瞅有無立起的茶葉。
茶和酒不一樣,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離不開茶的。我國民間有句俗話:“當家度日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說明茶在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家家戶戶都會有茶,家家戶戶卻不一定都會有酒。而且飲茶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地域場合,不分春夏秋冬。一個“茶”字,上為“草”下為“木”,中間加個“人”,即草木之中人為茶,意喻人雖非草木,卻離不開草木,需回歸大自然。另一個意喻則是茶雖賤若草芥灌木,要靠人的智慧與汗水加入其中,才平淡生出甘醇,草木化為香茗。
喝茶的人長壽。“茶”字草字頭與“廿”相似,中間的“人”與“八”相似,下面的木可以分解為“八十”,相加就是一八歲,相比較“米壽”(88歲)、白壽(99歲),“茶壽”是老年人對生命的最高期望。兒時的記憶里,小腳的外婆就愛喝茶。她老人家有只天天泡著熱茶的小壺,為兒孫忙碌不停的她坐下歇息時,慢慢端起小壺,嘴唇挨到壺嘴時,隨咝咝的聲響,那溫熱的茶水便在外婆嘴里啜著了,她邊喝邊嗅著從壺中似煙裊裊升溢出的茶香,皺紋也舒展了很多,那份怡然,那份愜意,大有五柳先生的“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之態勢,好象她生命中歷經的那多坎坷和滄桑都飄散去了遠方。看著外婆每次喝茶時的神情,都讓我好生羨慕。我相信了茶真的是種神奇的東西,不僅解乏,還會忘憂,更能保健。外婆的那只小茶壺也一直陪伴她到94歲。她老人家雖然沒有到所謂的“茶壽”,也是很長壽的老人了。
因為喜歡茶,也就喜歡上了喝茶、品茶。唐代詩人盧仝有一首“七碗茶詩”道出了品茶之妙境:“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膚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閑暇,沏一杯茶,看著茶葉的身姿在水中慢慢舒展開來,整杯水逐漸變得晶瑩鮮翠或朦朧陳紅,心情就隨之濃縮在茶葉的淡香里,猶如在茶香中聽雨疏風驟,望云卷云舒,看花開花謝。
不必用上好的茶具、不需學精道的茶藝,品茶是一種意境,一種文化、一種思考;品茶,也是讀茶,細細地咀嚼,靜靜地參悟,“讀你千遍也不厭倦”,在對茶水的享用中體會秦風漢骨,魏晉風流,在茶葉那既苦又甜的滋味中找回人的本質,因為茶如人,人亦如茶:遇見了熱水,茶葉才會舒展自己的身體,奉獻出自己深藏的所有美妙;遇見了真誠,心靈才能從心扉深處探頭,綻放出不加掩飾的笑顏。好茶清碧,不吵鬧,不香艷,不勢利,清清冽冽,內斂柔韌,細膩平和,濾去了浮躁,沉淀下淡然。案頭總有一杯茶相伴的人,其神情往往很脫俗,話語往往很入耳,生活往往很悠然,內心往往很柔軟;其珍惜大自然饋贈的一切,懂得感恩自然,感恩社會,感恩父母,尊重弱小生命,與這樣的朋友對飲清茶,慢酌細品,真是辛事!可謂“美酒千杯難知己,清茶一杯亦醉人”。
正當盛夏時節,用心泡杯茶吧,隨便連自己的心緒也泡進去,與茶相伴、以茶清心,享受氤氳的茶香帶來的那份寧靜幽雅的心情,唇齒留香時,也消去了煩熱——心靜自然會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