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薩提亞的書,提到家庭如何影響人。談到,家庭對人的影響,要到人自己組織了家庭,扮演了夫妻的角色、父母的角色,原生家庭對TA的影響就會表現(xiàn)出來。
想到我小的時候,我爸爸總說我笨,現(xiàn)在雖然我已經意識到這樣說孩子不好,但當我兒子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也會去說他笨,雖然說完之后,我會馬上反過來說,你不笨,你是小聰聰,但我做不到當他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去等待他調整的過程。
很喜歡書中對關系的比喻,家庭中人和人的關系就像是細胞膜,細胞膜過厚或者過薄都會影響細胞同外界的能量交換。關系是看不到的,但如果細胞膜一樣,既要和外界交換能量,還是對細胞起著保護作用。這個分寸真的是很重要。
清晰的界限使每個家庭成員既有“我”的獨立感,同時又有“我們”的歸屬感。如果家人關系過于疏離,孩子可能比較獨立,但代價是孤獨,缺乏忠誠和歸屬感。如果家人關系過于相互纏結,那么會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但卻是以犧牲每個成員的自我發(fā)展為代價的。
了解和掌握家庭界限是結構式家庭治療的精髓所在。拿回界限的過程,稱為自我分化。自我分化是這樣一個過程:保持著良好的界限,既有親密感,又不依附。在家庭治療中,首先要評估的就是成員的自我分化程度。
界限缺失,不讓孩子完成自我分化,家長就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這個過程中,父母會做很多事來阻礙孩子的成長。他們常常以愛的名義進行控制,替孩子去生活。
常見行為有:
過度職責與抱怨;
過度干涉和保護;
序位的顛倒;
過度疏離;
家長以上行為的產生,來源于他們本身價值感過低,需要通過控制孩子索取價值感。孩子如果被父母控制,就會失去自己的標準,會以父母的標準為標準,長大后,只有別人高興滿意,才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討好姿態(tài)就是這樣形成的。
家庭作為一個系統(tǒng),可以是等級系統(tǒng)或者是平等系統(tǒng)。等級系統(tǒng),是一個封閉的系統(tǒng),建立在威脅與獎勵的模式基礎上。平等系統(tǒng),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礎上,允許改變發(fā)生,尊重人的價值,在事情發(fā)生時,先關心的是感受。
功能不良的家庭,溝通有下面一些不健康的現(xiàn)象:
間接和模糊的溝通,而且很少得到澄清;
扣帽子;
將某人行為的一個部分等同于整個溝通過程;
夫妻間理念不一致且不協(xié)調;
超理智。
我們要選擇平等系統(tǒng),因為薩提亞成長模式的一個信念就是:所有都具有從善和愛中獲得完整性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