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個性,會通過他的細節來暴露出來,字跡可以,說話可以,衣著可以,朋友圈也可以。就連他聽的歌曲也可以暴露出來。
就像我們看書的風格會改變, 像我的成長就受新概念作文、萌芽眾作家,郭敬明、韓寒、張悅然、落落還有安妮寶貝,亦舒等人的影響較多?,F在我就很少看小說,基本看東野圭吾最多,更多看的都是類似工具書,靈修類的。
昨天看ayawawa的推送,剛好說起對歌詞的分析,想起自己對歌曲喜歡的風格也改變了不少。
回想起以前喜歡的歌曲總有一種少年不知愁滋味強說愁的感覺,像一首又一首的虐心情歌,總以為在表達自己的內心,其實更多像放大了自己的感受,實際還是自己溝通問題,和不是真正懂愛。像現在擁有婚姻后,那些情歌真的無法打動像我這種愛聽歌詞勝于旋律的人的心。
像比較幸福,猶如女主和前男友其實已經各自有新對象了,但女主還是會懷念前男友,雖然未必是事實,未免讓人覺得她在吃著碗里看著鍋里,“又聽見你的消息很滿足”“如果是現在的我們去走當時的路,有沒有比較幸?!薄e人都已經翻篇了,自己還在自憐自艾。
像沒那么簡單,猶如女主是一個大齡青年,很多人問她為啥不結婚,她娓娓道來一切沒那么簡單,的確“別人說的話隨便聽一聽”,但我現在認為愛情不是年輕的時候才最美,而是我們是否愿意無條件地愛對方,年輕的時候沒有那么多現實的因素,我們可能會不計回報地去為對方付出,我們盡力去做,所以覺得美。后來,我們在計算得失,因此覺得再找不回來原來的感覺,但只要抱著這種像似看透卻還是有所期待的愛情觀,很容易會落空,因為我們沒有盡力,我們就會變得挑剔。
但重聽富士山下,我還是覺得林夕在這首歌道出愛情的真諦。男主看到前女友為自己不愛惜身體,但他卻無能為力,說他絕不罕有,他說誰都只得那雙手 靠擁抱亦難任(為)你擁有 要擁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其實,你喜歡一個人,就像喜歡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動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過去。愛情也如此,逛過就已經足夠。放下一段感情,這是最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