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出發,都是為了尋找一條回家的路。
一
你知道自己是誰嗎?
(一)
最近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是:心累。
我們的心為何會累?
心之所以會累,大約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捆綁了自己。我們身上的束縛,大約都在于自己給予的捆綁,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生活或是情感上。
有時候,我們在生活中會有些盲目,不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卻一味向前奔跑,越跑越快,根本不去看看身后的風景,然后我們跌倒,有時候連爬都爬不起來。
有時候,當我們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時,所經歷的成功和失敗,所犯的數不盡的錯誤,所受到的欺騙和得到的滿足,所擁有的歡樂和悲傷的時刻,一切又都好像很陌生,都不像是真的。一切都像影子似得虛幻不實。也許,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找不到任何安息之處。
日本明治時代有一位南隱禪師,一天,一人前來向他問禪,他以茶相待。南隱將茶水注入來賓的杯子,直到杯滿,而后又繼續注入。來者眼睜睜的望著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忍不住說道:“南隱禪師,不要再倒了,水已經漫出來了!”“你的心就像這只杯子一樣,”南隱答道,“里面裝滿了自己的過去。如果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能聽到我對你說的?”
我們的心又何嘗不像那只杯子一樣塞得滿滿的呢?
我們每天似乎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們被莫名的力量推著一直向前走,不敢停下來,害怕一停下來就會失去更多。可是,裹挾在大多數人所謂前行的隊伍里,我們仍然會感到困惑、無所適從?由于忙碌和散亂,憂愁、欲望、焦慮,隨著時光一點點的蒙住了我們的本心。我們已經看不見內心深處的自己了,遠離了自我,充滿了成見。
我們是否也應當像對待那只杯子一樣,先把其中的成見倒掉,然后才能在靜默中傾聽世界,傾聽我們的心呢。
(二)
我們要感受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真正在乎的又是什么?
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里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認為,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了他自己,才能實現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
使命,就是我們與生俱來所應該做的事情,它是我們成為不同于別人的所在,使我們最大程度地散發出生命的光和熱,并且帶來真正的充實和幸福。一個掌握了使命的人,內心便不會被疑慮困住。
前提是,先要找到自己。
我們都曾做過卓爾不群的夢,希望自己此生過得精彩,過得充實而快樂。而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夢想,卻真的只限于夢中。我們總是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自己的本心,強迫自己追求另一種人生,唯有在感懷往昔時,才會想起那些失落的熱愛和渴望。
而這,也正是我們一直無法獲得真正喜悅的原因。有一些別人以為很值得的珍寶,其實并不是我們心中真正想要,愿意付出一生代價去爭取的。如果你對生活也有著這樣的痛苦和迷茫,現在,是時候找回自己了。
也許我們會發現,自心像是一個被我們忽略了很久的一個小孩子,他皺巴巴的,不太漂亮,我們責怪他,厭棄他,嫌他不夠完美,而他卻一直在等待,等待著我們看到他,等待著我們明白,不圓滿才是人生,完美無缺是乏味的,它就像高山的巔峰,你一旦爬到那里,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再爬下來。而正是所有的不完美,記錄下我們生長轉折的點點滴滴。
在成長中,自憐、自卑、自傲,那些我們不愿意承認的性格,它們并不是憑空生成的,它們是我們成長的痕跡,像細密的傷口,很疼,卻令人懂得更多。
或許會有眼淚呢,而眼淚是肯定人生的表示,是人生的甘露。流下也就忘了的淚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陽光。我們以眼淚洗去心上的蒙塵。然后,一遍又一遍的體會那顆被我們忽視的心,它為什么痛,為什么喜,為什么憂,只有懂得了它,它才能清澈如初。正如泰戈爾所說:“靜靜地坐著吧,我的心,不要揚起你的塵土。讓世界自己尋路向你走來。”
(三)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心中雖然渴望清明,但是那些不安與恐懼并不會消失。不妨就承認并接納這樣的自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存著光明之地也有著黑暗的背影。
我們有時候會很笨拙、暴躁,有時候還會小氣而自私,可是,沒有關系,只要我們不去高傲的拒絕而又自作聰明的掩飾它們,而是承認自身的弱點,再漸漸的修正就好。
只有當我們了解并承認了自己的黑暗,才能更好的了解幸福,才能夠真的去原諒、去寬容、去愛、去懂得珍惜光明與干凈的可貴。
只有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才有可能正視自己的本來面目,才會明了自己的方向。
唐代文學家李翱去向藥山禪師問道,禪師瞥他一眼,用一只手指天,另一只手指著壁龕上的凈瓶問:“明白否?”李翱面露茫然。禪師朗聲說道:“云在青天水在瓶。”
好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世間萬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美好人生,不外乎個人順其性情,做好分內之事。
花紅、柳綠、狗吠、雞鳴,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軌跡位置并安分生長,人亦如此。有生長就有凋落,有喜悅就有悲傷,有得到就有失去。
塑料花永不會枯萎、凋謝,因為它從未生長過。而我們,會生病、會老去、會死亡,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可這就是我們在世間獨有的一份生命旅程。坦然的面對自己也面對生命吧!只有坦然,才會令我們在人生這場旅行中走的放松自在,才有可能真正讓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人之常情歸于淡然。
放松,才會明白自己真正的需要。才會心境清明。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洞察人生的問題,而不是逃避或者盲目執著,所有的負面情緒才不會再是心靈的困擾。甚至它們還會成為我們成長的契機。也許,我們的本心就像藍天一樣,純凈而廣闊,只要我們愿意,所有的痛苦便可以如浮云,來來去去,卻不會永遠遮擋晴空。
(四)
齊豫在歌中唱到:“每個人心中一畝田,種桃種李種春風。”可是,如何做到呢?成長,只有成長。
人是需要成長的。
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是傷痛可以成為偉大的老師。就如別離教會我們珍惜所有短暫的相逢,失去使我們懂得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淚水令我們愛上所有的微笑。
如果生命是容易的,那么我們也許永遠都體會不到真正的平和。樹結疤的地方是它曾經受傷的地方,每次受傷后,受傷的部分便會聚集起更多的養分,長得更粗壯,堅硬。我們應該和樹一樣,令遭遇的傷痛使自己變得更美好。在困難的經驗中發現平和,對人生問題抱持正面的態度,就會深深的感覺到成長。內心的安寧和幸福,是因為曾經經歷過天堂和地獄的跌宕,受過生活血與淚的磋磨,但卻從未放棄過自己所信仰的那些美好的事物。
“真經不在西天,而在路途;佛祖不是如來,而是自我;那成群結隊的妖精乃是人心生出的欲望和執念,三大徒弟其實是唐僧多面的性格和天賦秉性。生活平波無瀾不外人心已死,你還憤恨,你還痛苦,你甚迷茫,你就是那個時時刻刻跟妖精斗爭的取經僧,你腳下的路,永遠是通向自我的路。”
王小波說:“如果我會發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的美好,那么一切恐懼就可以煙消云散。”有這樣一顆不懼怕黑暗與失去光明的心,自然、自在、滿足、不強求于不委蛇于己,謙和著、享受著,進退兩如。此時,無論身處何境,都有了自由心,朵朵蓮花也會靜靜的綻放于自由心中。
后記
寫作此文,驚聞我敬愛的楊絳先生仙逝,先生的百歲感言,曾是我于人生情感病苦中的一劑良藥,讓我情傷漸愈,于困頓迷茫中廓清迷霧,尋到自我,認清正確的人生方向。現附上先生于百歲之際的一段人生感言,以示紀念: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
到最后才發現,
人生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
到最后才知道,
世界是自己的,
與他人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