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主義學派的孟子認為:人性本善;現(xiàn)實主義學派的荀子認為:人性本惡。那么,人性本初到底是善還是惡呢?!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善或惡是道德概念,所以這首先是一個道德問題,是人自設的問題。若把道德拋開,它就不成其為問題。下面我們先換個話題。
有人說每個人都有三性:獸性,人性,神性(可以說此三性是對標題中的“人性”的拆分,所以此三性中的“人性”不等同于標題中的“人性”,而只是它拆分后的三性之一)。又有人認為獸性邪惡、貪婪、殘忍、血腥、愚昧、暴力,獸性使人墮落、偏執(zhí)、痛苦,神性使人崇高、平和、快樂。人性介于獸性和神性之間,是對獸性的克服和向神性的靠近。人離動物狀態(tài)越遠,離神就越近,人性就越高級、越完滿。這種說法看似很有道理,印象中我以前蠻認同的。不過我現(xiàn)在認為這種認識有其局限性,那就是把這些完全置于了道德的框架之中!道德是人自設的,是適用于人類社會的,并非放之宇宙而皆準的。人類之外,我們不應該或者說不必將其它萬物都賦予道德的概念。由此,我想把道德的框框拿掉,再來定義和論述“獸性,人性,神性”。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中有這樣的敘述:如果我們的第一天性是主導自然狀態(tài)下的生命的進化動機,第二天性是文明社會中教化而成的習性,那么,第三天性就是對這些習性的有意識的反思,從中,我們評價文化規(guī)范中哪些方面值得堅守,哪些已經失去生命力了。若是對照“獸性,人性,神性”之分,我們可以說:獸性可稱為人的第一天性,人性可謂人的第二天性,神性則可稱為第三天性。是否真能這么一一對應我們暫且不論,我這樣對應只是為了利于更好的認識。
拋開道德概念,所謂獸性并無善惡好壞對錯之別,人和所有的獸一樣,和一切生命一樣,都好似一臺“生存機器”,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將自己所帶有的基因延續(xù)下去,搶占生存資源,掠食其它物種,排擠競爭對手——等等。物盡天擇,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森林法則,說的就是這個。所以,獸性,或者說動物性或是生物性,是自然所致,是自然法則所致。這里所說的“獸性”也就是標題中所問的人性之本初,若按此推論,可以得出結論:人性本初并無善惡之別。我想說的是我們不應該用道德來評述“人性之本初”,也就是“獸性”,因為它得自自然。就好比我們沒必要用“善惡觀”去思考水或獅子捕食小牛犢一樣,因為自然!若是硬要把它拉進道德的框框內,我只能說:人性本惡!人的“獸性”可以被一個科學研究結果所佐證,這個科學研究結果就是:人在兩歲時是最暴力的,而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青少年時期!
我有說過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有思想,若不思想,就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但在這里,我們只需要就普通意義而言,人之所以為人在于:人在文明社會中經過教化而具備了諸多“獸”沒有的習性和道德修養(yǎng)。而這些習性和道德修養(yǎng)就是這里所說的“人性”,或者說人的第二天性。多數時候,說一個人沒有人性就是說這個人做了違背道德的事。所處時代不同,所在國家不同,人們的某些習性和道德修養(yǎng)是不同,這樣來說,“人性”的概念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是可以不一樣的!就這一點而言,“獸性”的概念則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差異。因為“獸性”是自然所致,“自然”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人性”會隨著時代不斷演化,多數是不斷進步的,至少按照人類的定義是如此。我定義的這個“人性”是三性之一(我且稱之為狹義的人性,文中所提的“人性”多為狹義的人性),不等同于標題中的“人性”(姑且稱之為廣義的人性)。不過,既使是這樣,我認為我給它的定義似乎還是過于狹隘。
第三天性是對教化而得的習性有意識的反思,這個敘述簡單明了,很好理解。通過反思,我們可以評價哪些習性和道德觀念值得堅守,哪些需要改進,哪些則應該拋棄,這是在道德的框框內思考。我認為“神性”并不和第三天性真正對應,它要比第三天性的內涵和外延都要更為寬泛。除了在道德的框框內進行反思,“神性”還應該超越道德,在道德之上來思考道德、思考人性、思考人類,思考宇宙。其實,“神”這個字本身是具有道德色彩的,“神”多是善的,相對的“魔”是惡的。因此,我想定義的“神性”應該先將其被賦予的道德性剔除!這是形而上學的,是我的一家之言,是一種看待事物的方式,無所謂對錯。既然是“神”,自然是超越“人”的,只是這個“神”不會象上帝、安拉和釋迦牟尼佛一樣用道德和命令的方式考慮問題,不會只是告訴人們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而是在這之上去思考問題!
具備我所定義的“神性”的人,首先會積極地反思當今社會中人的習性和道德觀念,其中有一部分是普世價值,在其它國家,在未來都是可以堅守的。有些則不具有普世價值的性質,這時就需要進行理性且智慧的思考。其次,極具“神性”的人,會超脫道德來思考各種問題!思考高于道德的問題,思考和人類相關的問題,思考高于人類的問題。“神”是關照萬物的,具備了“神性”的人自然應該思考和萬物和宇宙相關的問題,而不只是局限于人類本身。
獸性人人都具有,它不是思想性的,是生理性和自然性的,“食色性也”說的就是這個。只是,經過“人性”的打磨擠壓,有的人的“獸性”已經被大大的“壓制”了,不太著痕跡了。給“壓制”加上引號是因為這個詞太具感情色彩,但我又暫時未找到更合適的詞替換它。有的人的“獸性”可能并未被很好的壓制,時常會暴露出來。“人性”也是人人都具有的,它是逆“獸性”而成的習性,是道德的, “人性”的強弱和普世程度決定了壓制獸性的成與敗。暴力犯罪等等就是失敗案例了。“神性”是極具思想性的,是超越“獸性”和“人性”的。每個人可能多少具有一些,但絕大多數人可能也就具有那么一點點而已!因為很多人困于道德之籠,思考任何問題都喜歡循道德的路徑,而所循之“道德”可能極具局限性。因為絕大多數人為生活所困,只會思考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關的“有用之學”,而“神性”所思考的多是“無用之學”!因為多數人受限于自己的思維方式、思維廣度和高度。
按我對“獸性,人性,神性”的定義和對佛教的了解,我可以把佛教以及學佛之人和“獸性,人性,神性”聯(lián)系起來。
佛教要求佛教徒:不殺生,不吃肉,禁絕性欲,清心寡欲等等。而自然所致的“獸性”必然驅使“生存機器”包括人去獵殺別的物種以之為己食,因為要生存下去。獵殺之后自然要食其肉。如人這樣的生存機器為了能延續(xù)自己的基因,自然又被賦予“獸性”以性欲,而這性欲幾乎是正常人無法抵抗的!由此,獵食其它物種以生存,與異性交配以延續(xù)基因都是獸性中最根深蒂固的!而佛教要求教徒遠離之,其實就是要人遠離“獸性”!
同時真正的佛教徒遠離世俗、遠離家庭,和普通社會保持著相當的距離。他們并不完全尊奉普通人的道德觀念,他們的價值觀往往是超越世俗的價值觀的!由此,他們從某種意義而言超越了我所定義的狹義的人性。他們所思考的、所關注的正是我認為極具“神性”的人所思考的問題!雖然思考的方式不一樣,思考的具體內容也不盡相同。我可以說修習佛學之人,佛教認為的具有佛性的人,以及成佛之人,都可以歸于我所定義的極具神性之人!
由此,佛教是在教導人遠離“獸性”,超越“人性”,修習“神性”!呵!這似乎與我現(xiàn)在的追求殊途同歸!!我是不是應該去研修下佛學呢?!哈哈!!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我是不喜的,但它的佛學是一種哲學,卻是值得去了解。佛學中不少偈語內涵深遠,發(fā)人深省!佛學中某些思想也值得普通人參詳。
呵!或許本文的標題應改為《論“獸性,人性,神性”》,但本文因“人性本善還是本惡”的思考引發(fā),且本文也算是給出了答案,所以我想仍用此標題亦可。
…………………………………
2018年08月31日續(xù):
其實,很多中國的先哲們都有對人之本性的探討和論述。其中,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都沒認清人的生物性,未能將廣義的人性拆分來分析論述。
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告子說:人性無所謂善惡,道德意識只是后來外界施加給人的。——說得都非常好!從某種意義而言都是正確的(我的觀點和告子的最接近)!
現(xiàn)在來說說王陽明的觀點,王陽明認為:每個人都有良知,良知是直覺的認識,這良知便是人的本心(他所說的“本心”應該可以基本理解為人性之本初)。《中國哲學簡史》中說了這么一個故事以理解之:王守仁的一個弟子捉到一個小偷,便對小偷講說“良知”的道理。小偷笑問:“我的良知在哪里?”這位弟子請小偷脫掉外衣,隨后又請他脫掉內衣,小偷都照辦了。接下去請小偷脫掉褲子時,小偷猶豫說這恐怕不妥吧。王守仁的弟子便對小偷說:“這就是你的良知!”
這里所說小偷對暴露自己身體的羞惡心就是“良知”也即人性之本初。現(xiàn)代人的確都有這樣的羞惡之心,除少數暴露狂或某些特定區(qū)域如裸體浴場之外。但,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既使在現(xiàn)代,在某些仍然很原始的部落中人都可以是衣不遮體的,女人的乳房總是暴露著。那,他們的良知呢?!顯然人對暴露身體的羞惡之心是在文明社會中教化所得的習性或者說是一種道德觀念,也就是說這里說的“良知”并非人性之本初即人的生物性使然,而是我所定義的狹義的人性使然。
我覺得自己對狹義的人性的定義過于狹隘。如果深入去研究可能能大大拓寬它的內涵和外延。而且人之獸性經過人類在文明社會中演繹后,其中有些可能與人性的界線模糊了。這也是我為什么要把廣義的人性分解為三性的原因,若不分解我們對人性的認識可能更加模糊不清!更加看不到“真相”。
獸性,人性,神性。字面似乎太具褒貶色彩,“獸性”太刺眼,“神性”似乎又太縹緲!所以有必要給它們換個名字:獸性換成“生物性”,生物性更準確,生存的本能和延續(xù)基因的本能是所有生命體都具有的品性,不只是獸。獸多指和人一樣的哺乳動物,顯然用“獸性”過于狹隘。生物性不但更準確,而且沒有了貶義色彩!人性換成“道德性”,這里的“人性”自然是狹義的,由此,用到它都要和廣義的“人性”相區(qū)分,甚是麻煩。改個名就沒有了這個不便了。不過“道德性”是否是最合適的詞?是否把原本就是狹義的人性變得更加狹隘了呢?還有待探討。神性改為“哲學性”,呵!哲學性似乎過于學術,或者說過于學究氣。不過它至少消除了“神性”頭上的光環(huán)和宗教色彩。否則,有人可能會覺得自己如果被人說沒有神性會是一種貶低。或者說如果自己覺得自己似乎不具有“神性”會覺得低人一等。哈哈!換成哲學性,多數人可能就不會再介意別人認為自己不具備了。畢竟,哲學是少數人關注的東東,和“我”八竿子打不著,估計多數人是這樣想的吧?不確定。
給三性換名一是因為原來的名字確有不妥之處,二是因為我覺得這個題目很大,值得深入探究。對“人性”全面深入的認識有助于理解“人”這個特別的動物。
最后摘抄一段馮友蘭的精妙論述:
我們可以把各種生命活動范圍也即“人生境界”歸結為四等: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講求實際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義,不謀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可以稱之為“哲學境界”。
呵!馮友蘭的這種分類是否和我對人性的分類有殊途同歸之妙呢?!當然,我的分類是“剽竊”別人的,我只是重新定義了下,現(xiàn)在又改了個名字,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