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參加#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活動,本人承諾,文章內容為原創,且未在其他平臺發表過。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所故鄉,一座避風港,一處歸去來兮。
這兩所家并不偉大,卻將濃情厚意烙刻于心。避風港生我,育我,伴我成長。而在經歷了無數次遠行與折返的旅途上,毫無疑問,它將是我的第二故鄉。
這是一本倉促的的書,片頭最醒目的一段:理想、信念是青年成長的指路航標和動力源泉,古往今來,大凡有所作為之人,無不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無不立志于青年之時,追求于一生之中。
自初中起,我就是一名住校生,在推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里,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我們都在這個小小的生活圈里兜兜轉轉。青春洋溢的校園,不期而遇的同學,勤勤懇懇的老師,構建一個單純的小美好。高中三年,我轉換了三個班級,很幸運能成為她的麾下。她-----廖琪,我的歷史老師,外地人,高高瘦瘦,面無表情,常給人高冷疏遠之感。在我們這個少數民族方言區,說著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她很是顯眼。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當我面臨新的環境,新的老師,同學,接受新的教學方法,頗為吃力,不滿情緒油然而生。可當你用心去觀察,真正理解一個人,從細節窺之,傾心以付。她常攜小蜜蜂,放慢語速,每個問題顧及新同學。她雖不茍言笑,卻用行動告訴全世界,她的信仰和追求,像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燈,寒冬里燃燒的燭火。以至于后來我每每出入辦公室,就會想到她的萬事開頭難,雨后艷陽天。而我也是將喜歡一個老師愛上一門課發揮到極致的人,她布置的作業盡極大努力去完成,她的課已然是我的期待,也成為了我的習慣。可習慣是個可怕的東西,直到有一天,兩天…一周后,她給我們上了最后一節課。最后,她默默的離開,沒有任何告別儀式。
那是一封極簡的短訊: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調回了自己的故鄉,也望你奮力拼搏,愿你前程似錦。如今,我似乎明白何為故土。遠在異鄉,我渴望那片育我的故土,地域空間雖轉換,但我仍舊在第二故鄉上播種希望,澆灌每一寸土地。
憶往昔,我沖出教室,眼含淚水,廖老師我能跟你說件事兒嗎?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樓梯間,轉角處,一片扉頁,兩張照片,一汪離人淚,一份相思結。
結尾處青年寫道:只希望離別的人能各自珍重,即使分開了,也可共浴陽光,同賞明月。你我相識的時間不長也不短,雖不能時時問候,但不聯系不代表不想念,在今后的日子里,愿你安好。
我們的第二故鄉,一直存在。因為它在,所以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