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朗的獨處型人。”
現在這樣的人好像并不在少數,也有人說這叫“明媚的憂傷”,大概覺得開朗的人根本沒辦法享受獨處,沒辦法忍受孤獨。
一直以來,外向、開朗和喜歡熱鬧聯系在一起,其實想想,人這種復雜的生物,哪有一個簡單的詞能概括啊?
圖片發自簡書App
好像開朗的人都喜歡聚會?其實不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聚會提不起興趣,更多的只是小范圍的約會。比起“交際花”類型的沉浸其中,更愿意跟自己呆在一起,一個人走遍天涯海角,窩在家里看書閱讀,越來越喜歡逃向一個人,而這些好像都與開朗無關吧?
在家呢?好像也跟家人們沒有共同語言,在一起聊的是自己不感興趣的甚至回避的事,其實這是內在"獨處"的需求在分化,只有回到獨處的環境才會感到舒適。
《穿越孤獨:精神分析師眼中的孤獨與孤單》中提到:
“在傳統上,獨處作為一種奢侈品是跟財富與上流社會相關聯的,他們的財力和時間使得他們可以大量地接觸書籍、教育以及其他自我投入的方式。”?
隨著教育等級的提升,現在的人們大多受過相當的教育,有更多體驗自我與世界的方式和可能,看書、看電視、看電影、刷社交媒體,這些事一個人就能做。相比之下,跟家人好像起不到這種作用。這大概也是人們常說的"哪怕在人群中也會孤獨,即便一個人也很開心"的原因吧!
“從人群中走出,找到自己的內心;回到獨處中,回到真我中,在別處的,并不是真實的生活。如果一個人有幸獨處而不孤獨,那真是時間最好的禮物。”
愿你在開朗和樂觀下,擁有“豐富”的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