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家求學到現(xiàn)在,轉戰(zhàn)了多個國家,參加了幾個不同的團隊。以前不覺得seminar的重要性,可是經(jīng)歷過一些事情后才發(fā)現(xiàn),seminar對研究人員的激勵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對于一個學術團隊,seminar在一個組內(nèi)不僅是形式上的需要,還會有很多積極的作用,比方創(chuàng)造活躍的學術氛圍,檢驗group member的成果。影響這些積極因素的元素包括:每個group對seminar的組織風格,group leader的個人魅力等。我去過了三個團隊,組織seminar的風格各異,各有千秋。
我在丹麥的group是以OS教授為核心的group。這是一個很大的group,有很多教授和副教授,他們在組里都很活躍。這個組沒有固定頻率的公開seminar,但是盡可能每個月組織一次,每個公開的seminar都有五六個報告。報告的內(nèi)容包括,新人報告,邀請報告,為參加會議做的排練,組內(nèi)工作的進展報告,還征集各種自愿報告。一年內(nèi)每個人才可以在seminar做一次或兩次大報告。做完每個報告,OS教授都會提問,而且常常提問的很細,帶動大家討論。他淵博的知識和探究的精神是這個組最寶貴的財富。每次seminar都提供丹麥的蛋糕pastry,咖啡,茶。
我在美國的老師SS教授的組采用的是weekly的小組會議,經(jīng)常的電話和電視會議,少數(shù)的公開seminar,學生發(fā)起的seminar。他每天早上起來就會發(fā)郵件給我們,分享靈感和相關文獻。如果讓他寫簡書,肯定是輕松日更啊!在weekly的小組會議上,一定會有很好吃的巧克力,還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和談資。他非常的善談,可以保持談話一直進行下去。他還經(jīng)常和美國其他學校和香港的合作者進行電話會議。我記得我離開時他正考慮買一個大屏幕進行電視會議。他想在辦公室里裝上兩個攝像頭,一個對著人,一個對著黑板或者書寫板。他說看到人的反應和看到寫的東西都很重要,這中間都透著他對合作者的濃厚興趣,他希望看到和感受到合作者的熱情。他的group保持著非常平的架構,沒有什么等級。他的學生BSS在辦公室里放了一個發(fā)芽的紅薯當做盆景,還親切的稱呼這個紅薯為SS教授。我做了一次公開的seminar,討論的氛圍也很活躍。他的學生還發(fā)起了幾個很有趣的seminar。他的個人魅力在組內(nèi)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他也保持了非常好的合作,經(jīng)常接受邀請去參加summer school。
我在比利時的group也是一個很大的group,這個組里雖然只有GS教授一個教授,但是成員有將近20人,大部分都是博士后。GS教授組織seminar的形式比較簡單明了,卻也有很多智慧。基本形式是每周一次的seminar和學生申請的小組討論。每周一次的seminar包括一個大報告和其他人的進展報告。每次seminar,他都會提供Sandwitch和飲料。幾張桌子拼在一起,大家圍坐成一圈,一起吃吃喝喝,吃完了再討論。做大報告的人負責order sandwitch。雖然我們是一個組,但至少有四個研究方向。每周一次的大報告,即使聽不太懂,給我們的工作也會有很多啟發(fā)和激勵。在小報告里,我們就會看到GS教授和組員怎么交流問題,完全沒有任何的架子和讓人不悅。遇到交流困難的時候,他會很禮貌地說,我可能沒有搞明白這個地方,反復和對方確認,認真聽對方講解。常常我們就看著討論的問題從這樣子講,又到那樣子講,綿綿不斷地演變下去,直到最后大家達成共識,問題也更加明白了。他的禮貌和平易近人是這個組的財富。他也很有智慧,常常可以有效地提出新的改進思路,令人眼前一亮。在我印象里,他沒有對我們說過任何負面的評價,常常發(fā)現(xiàn)和肯定我們工作中的閃光點,和他一起工作總是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