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xué)校東門進(jìn)來,順著腳下的路直往前走,經(jīng)過球場、信息大樓,直到超市。陪伴你的,是蔥綠的香樟樹和高大的欒樹。
此時此刻,2016年9月開學(xué)季,也正是欒樹的季節(jié)。地上落著細(xì)細(xì)碎碎的小黃花,就跟一朵桂花差不多大小,卻要更加金黃一些,所以也有人說這是“漫天灑金”, 而臺灣人稱其“金雨樹”,名字就更加儒雅了。仔細(xì)一看,這細(xì)碎的小黃花基部還鑲有鮮紅滾邊,讓人心動。再一抬頭,細(xì)細(xì)碎碎的小黃花組成一條條的“黃須須”,一條條的“黃須”又擁成一大簇,生長在每一個枝頭的頂端。滿樹“黃須”襯托著高高飄飛的綠葉,枝干挺拔而又秀麗,它們共同裝點著夏日的校園,為行走的你帶來一片陰涼。
然而,欒樹的美并不止于此。過不了幾天,黃色的花簇紛紛變成的一串串淡綠的銅錢,待到淡綠的銅錢串變成胭脂色的銅錢串的時候,欒樹的美才真正彰顯出來。當(dāng)然,也有人說它更像小燈籠串,于是又叫它燈籠樹。反正就是這個時候,人們才會驚嘆那高高在上的、滿樹胭紅的“花”!但這并不是花,而是它的蒴果的美麗外衣。清代詩人黃肇敏曾有《燈籠樹》一詩,訴說著同樣的經(jīng)歷:“枝頭色艷嫩于霞,樹不知名愧亦加,攀折諦觀疑斷釋,始知非葉亦非花。”詩的大意是:(這棵樹)枝頭的艷麗紅色比霞光要淺一些,很慚愧我不知道這樹的名字,爬上樹折下樹枝細(xì)細(xì)觀察,終于解開了的疑惑,才知道這枝頭的紅色部分既不是葉子也不是花朵。晚清有名的狀元吳其濬,也是植物學(xué)大家,也曾被朝廷外放,于是他反而以自己封疆大吏的身份識遍天下草木,還編寫出《植物名實圖考長編》和《植物名實圖考》的著作。在《植物名實圖考》中,他寫:“絳霞燭天,單纈照岫。先于霜葉,可增秋譜。”大意是:像紅霞照亮了天空,像點點星光照亮著山巖。比經(jīng)霜的紅葉要來得更早,可以增加進(jìn)秋譜里。二者都提到的宛如紅霞的部分是什么呢?就是包裹種子的薄薄的膜質(zhì)外皮。
雖然我們不常讀到關(guān)于欒樹的詩歌,詠物詩里更常見的是松柏梅蘭竹菊之類。但是欒樹也早早被記錄在案。先秦的《山海經(jīng)》里:“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欒。”大意為:在大荒漠中,有一座云雨山,有樹木名叫欒;大禹治理云雨山時,發(fā)現(xiàn)欒樹生長在紅色石頭上。班固《白虎通德論》一書有曰:“春秋《含文嘉》曰:天子墳高三仞,樹以松;諸侯半之,樹以柏;大夫八尺,樹以欒;士四尺,樹以槐;庶人無墳,樹以楊柳。”意思是說從皇帝到普通老百姓的墓葬按周禮共分為五等,天子墳上種松樹,諸侯墳只能有1.5仞高,其上種柏樹,大夫的高八尺,種欒樹,士人的高四尺,種槐樹,普通老百姓不修墳,種楊柳。因此欒樹又被稱為“大夫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