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舒適區
今天這篇文章正好與李笑來老師的“放棄部分安全感”的理念不謀而合,從心理學的角度更好的解釋了人只有放棄部分安全感,走出心理的舒適區,才能成長。
尼采說過“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強大”。從身體的角度來說,比如鍛煉身體,只有練到身體的極限,打破自己身體的舒適度,才能讓肌肉變得更強;從心理的角度來說,不斷開拓自己的疆界,學習新的知識,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展,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當然這一切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圍之內,否則過大的壓力會傷害身體,亦或是心理崩潰。
文中一段話說的很好,人與人,人與環境,真是互為鏡子。不同的相遇,就是不同的鏡子,會照出不同的自己。而與很強的東西,可怕的東西,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時,才會看到不可思議的自己。
我覺得自己學習得到的專欄,跟著這么多得到用戶共同學習成長,就是一個和水準很高的東西碰撞的過程,以往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覺得學習是這么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在成長過程中發現世界竟然還能這樣,還可以這樣思考,這過程中看到了不一樣的自己。
連續與斷裂
我們喜歡連續排斥斷裂,我們懼怕分離渴望延續,但絕不是說連續就是對,斷裂就是錯,事實上我們需要這種斷裂來結束本該結束的關系,我們太多時候不愿意去說不,根本上講是自己不愿去制造斷裂的關系。
現代社會我們崇尚理性,貶斥感性,也是因為理性在思維上是連續的,可把控的,感性是不容易捕捉的,容易斷裂的。但是感性世界才能讓我們體驗到活著的感覺,“恐懼、軟弱、恨”這些不好的情緒像是斷裂的死能量一樣,只有讓這些能量在自己身體里自由的流動,才能讓自己活出生命的感覺,接受并看見這些斷裂的感覺,才能讓自己更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