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本書被推薦了幾次,是林明璋的《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正好就著之前對于《小狗錢錢》這種啟蒙書籍的興趣,認真且被吸引著看了下來。感覺不整理一下對不起自己,就有了這一篇文章。不過為了尊重林明璋(MJ)老師的知識產權,我不打算把其中的知識全部列出來,如果看不懂的請自己買書,或者找我交流,謝謝。
這本書最讓我感嘆和佩服的就是每次的“中翻中”的過程,比如“損益表”可以翻譯為“一段時間內賺錢還是虧錢”;“商譽”翻譯為“買貴了”;“資本公積”翻譯為“不勞而獲的好處”。再結合一小段的講解,整個概念就變得十分清晰了。
OK,這次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也就是三張表里面各自抽出一點我認為很有用的內容分享一下,再次強調一下,看不懂的請自己買書或者找我交流~
一、損益表/利潤表(獲利的能力)
這個表在三張表的最上面(如圖),也是大部分人喜歡看的一張表。為什么呢?“賬面收入支出”都在這張表里。收入高的就賺錢,對吧?嗯,不完全對。
獲利能力主要看三點:1、毛利率。毛利率越高,抵抗產業巨變的緩沖空間就越大;2、費用率(毛利率-營業利潤率)。費用率越低說明公司越節省,費用率在10%上下時表示規模經濟較大;3、股東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RoE)。這一點不用解釋了吧,你是股東,當然RoE越大越好咯。
哦,對了,利潤表里面的凈利不等于現金,是一個預估的概念。至于解釋,還是去看書吧~
二、資產負債表(經營的能力)
這張表很有意思,書里花了大量的篇幅來解釋如何分析。
講解之前呢,先看看這張圖:
什么?你沒看懂?至少最下面一行你可以看懂吧?從進貨到收款基本上就是每個公司的經營周期啦。那么,什么是經營能力呢?MJ老師說是“資產一年幫公司做了幾次生意”,或者,簡單的說,你對上面這個周期的各個天數的控制情況。做生意嘛,你肯定希望進貨之后快點賣出去,那么就要減少存貨周轉天數;賣了之后要盡快收到錢,就是減少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有些人呢,還想晚點付進貨的錢,那就是增加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最后你發現現金轉換周期的時間就短了,相當于你缺錢的日子就少了。因此,做生意最重要的就是“減少現金轉換周期”。
那么,我們要怎么減少現金轉換周期呢?方法有兩個:1、快收慢付。應收賬款快收,應付賬款慢付。相當于減少應付和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2、減少存貨周轉天數。比如實時生產,來料加工等等。
不過,知道這些對我們分析財報有什么幫助呢?當然有啦,根據MJ老師的建議,分析企業經營的能力分為以下幾步:
一、總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1的企業表示在燒錢,那么要看現金與約當現金占總資產比率(最好25%以上);>2的企業就非常好啦。
二、存貨周轉率與存貨周轉天數。用360除以存貨周轉率就是存貨周轉天數,一般好的流通業天數在30天左右,制造業則是90天。
三、應收賬款周轉率與應收賬款收現天數。一般<15天的可視為現金交易型行業,制造業平均90-120天收到賬款。另外,收現天數還能用來判斷假賬哦,怎么判斷呢?看書吧~
(至于為什么沒有分析應付賬款,我也不知道)
說了兩張表了,是不是感覺信息量滿滿?我覺得也是,所以呢,這次先到這里,下次我們從這兩張表合成的一個概念RoA講起,再把剩下的內容講完。
最后,還是歡迎轉發分享以及交流,我的微信號:q734550709
附(本文提到的各指標計算公式):
毛利率=(營業總收入-營業成本)/ 營業總收入
營業利潤率=營業利潤/總收入
RoE=凈利潤/平均股東權益
存貨周轉率=營業成本/平均存貨
應收賬款周轉率=營業收入/平均應收賬款
*本文參與優享話題奪寶,話題“金融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