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人民的名義》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李達康書記親自到信訪局考察,讓孫連成趴著匯報。
原因是李達康通過他家的保姆知道信訪局故意把窗口設置的比較低,讓上訪的人說話比較累,從而減少他們的上訪時間。李達康讓孫連成體驗一下上訪時說話的感受,然后讓他進行整改,但因為整改需要花錢孫連成并沒有立即改,后來李達康知道孫連成沒有整改更加生氣,立馬打電話把他臭罵了一頓并讓他們按照銀行接待客戶的標準來進行整改。如果按照銀行的標準進行整改的話,需要花的錢比較多,他們不愿意花那么多的經費,這時應該怎么辦呢?孫連成和他的下屬商量了另外一種方案:在窗口下面加一個小板凳,上訪的人就可以坐在這小板凳上進行上訪,這時說話就不會那么累了。這個方案背后的思維是加法思維
注:只分析這個案例背后的思維,并不贊同他們的做法。
加法思維:在解決問題的時,可以嘗試加入另外的一個對象,讓這個對象承擔一定的作用來解決問題,在這個方案中就是通過加一個小板凳,讓上訪的人坐在上面,解決他們上訪時比較累的問題。
2
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向我們老板匯報說:跟我們合作的一個部門不太配合,可能會導致我們之間的合作會延期,這時我們老板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怎么能說明他們不配合呢?有具體有什么樣的事實嗎?請說出來一些具體的事實,比如說,你需要他們做哪些事情,估計需要多少人做,而目前他們做了哪些事情,安排了多少人力。基于這些事情我才能判斷出來他們是否配合,我去找他們老板解決問題時也有依據。如果你只是告訴我他們不太配合,我沒有任何判斷的依據。我們老板背后的思維是事實思維,要做什么判斷必須依據事實,事實是有效信息。如果只是一個人的抽象的說法,這不是有效信息,參考意義不大。
事實思維:要依據事實給出判斷或者結論,在跟別人溝通時,不僅要給出自己的觀點,而且要給出具體的事情,這樣別人才有可能相信;另外在聽取別人觀點時,也要對方關注觀點背后的事實,基于事實判斷是否同意對方的觀點。
3
最近在做產品設計時,其中有一部分是需要用戶填寫三個信息,這三個信息有包含的關系。
最開始的設計是讓用戶分別填寫這三個信息。
后來把這個設計改了,只讓用戶填寫信息三。
用戶填寫信息三之后,系統把信息一和信息二自動關聯出來。
因為我們后臺是有三者之間關系的數據的,一旦信息三確定之后,信息一和信息二就可以確定,所以就沒有必要讓用戶手動填寫了。這個方案背后的思維是:重組思維。
重組思維:在解決問題的時,列舉出來當下問題所涉及的對象,并找出對象之間的關系找出,然后嘗試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把各個對象進行重組。從時間角度是改變某個對象出現的時間,從空間的角度是改變某個對象的位置。這個方案是根據對象之間的關系,改變信息一和信息二出現的時間,當信息三確定之后,他們再自動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