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放棄穩定性,卻又想著追求高收益,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糾結100年,答案還是一樣。
最近,我給一家工廠的新員工做培訓,這家公司的員工年齡基本上是40歲+,但是薪資水平只是當地的基本工資,福利待遇方面也沒有任何優勢。
通過和他們聊天,發現他們都在這家公司工作了10年之久,甚至有的超20年的。問他們為什么收入不高還愿意待在這里,他們笑著說習慣了,這里沒有壓力,能按時上下班,挺好的。
其實他們是被公司馴化了,變得害怕壓力,害怕變化,失去了奮斗的精神。
如果在一家公司沒有了新的刺激點(成長),隨之,就會進入到一個舒適區,慢慢就會養成懶惰的習慣,這是一個很危險的狀態。
不敢跳槽,擔心失業,害怕恐懼,要做一個選擇內心可能會無比的糾結(猶豫)。此時我們更加需要增長新技能、新知識。
學習一個新技能,能夠堅持做到,重復、重復、再重復就一定能夠有收獲。
比如,學習編程,在很多人看來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甚至看到一行行的代碼就頭暈,如果每天或每周堅持花一點時間學習一下編程的原理和使用方法,這樣的次數重復多了,還擔心學不會?
任何事情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內心第一時間都是難以接受的,就連點開朋友圈的照片或鏈接,我們甚至都要暫停一秒,因為我們并不清楚我們要的是什么?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就不會猶豫不決。
選擇不等于放棄,在我們年輕的時候應該嘗試風險偏大的事情,想要高收益,必須接受不確定性。
在舉個例子,A先生和B先生來自于同一家公司,A先生在一年前就已經離開了這家公司,跳槽去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待遇翻了4倍之多,然后在這家上市公司待了1年多之后,選擇辭職自己創業,拿到了天使輪百萬投資。
B先生在一年后的今天還在這家公司,每天按時上下班打卡,薪水跟一年前拿的一樣,并沒有什么變化。唯一變化的是人看上去更精神了,可能是環境比較養人,在成長方面上幾乎為零。
B先生現在所要面臨的選擇是這家公司去留的問題,覺得待下去應該還有希望,猶豫不決,離開卻又不知下家的去向。
不管A、B先生如何選擇,有一點最根本的不會改變,真正能夠脫穎而出的絕對是一直靠著積累。在某個圈子或領域自己至少要做到超過95%以上的人,這樣或許成長會更快。如果脫離了這個圈子或領域,可能你的競爭力連20%都不到。
我們可以為自己打造多維度競爭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因為你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能夠用上。
總之,多學點是好的。成長就是一直把人比下去的過程。
有人定義為“7年磨一劍”,也有人定義為“7年就是一輩子”,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認知觀念,以及對新事物是否持有好奇心(心態)。
寫在最后
說到底,人在一個環境習慣久了,有的就喜歡在舒適區一直待著,待個十年二十年的,然后在等著退休,這種例子數不勝數。
習慣久了,那要怎么樣面對選擇呢?人類最大的恐懼就是未知,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人的成長離不開兩點:“主動學習”與“復盤反思”。
主動學習獲得的往往都是停留在理性認識層面的經驗,而復盤反思會令你獲得深刻的、內化的、徹底吸收的經驗,以及提高你對問題的思考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