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寶寶爬行,很多父母都能數出幾條好處來。爬行能鍛煉寶寶全身的大肌肉,尤其是四肢活動的協調性和靈活性,是一種綜合性的強健身體的活動,有助于視覺、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平衡感覺的發育,促進身體的協調;還可使血液循環流暢,并且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等等。但是十五年前的我和我先生都完全不知道爬行對于寶寶的重要性,直至孩子在感覺統合方面出現了問題。
我兒9-12個月時根本不會爬行,我們并不在意,也沒有引導、鼓勵他練習爬行。那時,我先生每天下班都比我先到家,他通常帶小孩到小區花園里玩,但他只會一直抱著,從不把兒子放下到地上玩,害怕地上泥沙弄臟他的衣服,更擔心感染病毒和細菌,所以他不像別的孩子一樣在學走之前滿地爬,而是借助學步車滿屋子走,1歲3個月時,他走得很穩了。但他長到2-4歲時,膽子很小,不喜歡陌生的環境也不喜歡跟陌生的小朋友玩,同時還出現一些很奇怪的現象。比如:有一天,商場門口有做產品宣傳的人遞過來一只氣球,他立馬嚇得大哭,因此不愿意踏進商場半步。中秋節,一家人去蓮花山賞月,很多人提著燈籠,他害怕得臉色發青、手腳冰冷,緊緊拽住我的衣角,我們只好抱著他離開。春節回老家,吃年夜飯時打火鍋,他看見圓圓的煤氣瓶又哭了起來,他伯父連忙用布蓋住煤氣瓶,他才止住哭,一家人安心吃了頓團圓飯。小區的圓狀垃圾桶,若帶著他,每次都必須繞著走,他說害怕。上幼兒園中班時,有一天下午放學回來他奶聲奶氣跟我說:“媽媽,我明天生病,不去幼兒園”,我知道他想要我幫他請假,但我覺得他好好的,沒毛病呀!打電話給老師才了解到中秋節快到了,幼兒園為了渲染節日氣氛,開始用氣球和燈籠來布置課室,他在張燈結彩的環境中感覺到的不是節日來臨的喜慶而是害怕,所以想以“生病”來躲避。
起初,我們并不知道出現在他身上的這些現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也沒找到規律,急得到處去尋找答案,差點就帶他去兒童醫院心理科做檢查與測試了。后來,孩子遇上他成長中的恩師-----孫老師,她是一位經驗豐富、觀念先進的教育工作者,那時她與朋友合辦一所幼兒園,帶著孩子的問題,我們通過她們在《深圳晚報》刊登的一則幼兒園公開課的廣告與她結緣,孫老師很快就給我們指出了孩子出現的現象是因為感覺統合失調,而孩子感覺統合失調往往又是發育過程中缺乏爬行練習造成的?;仡櫸覂旱陌l育之路,確實不曾經過爬行,爬行需要大腦和小腦的密切配合,他從會坐直接過渡到學走,也就是沒有經過抬頭、翻身、打滾、匍匐前進等中間環節,最終發展成爬行,因而就缺失了爬行時大腦和小腦之間的神經聯系,少了通過視覺、聽覺、空間位置感覺、平衡感覺等一系列鍛煉來促進腦部發育的實踐過程。
其實,所謂感覺統合,簡稱"感統",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的統合作用,完成對身體外的知覺做出反應。感統失調即指大腦功能失調的一種,也可稱為學習能力障礙,通俗地說就是眼睛看到的事物與大腦感知的事物不一致。我們恍然大悟,由于我們的無知,讓孩子擔驚受怕這么久,險些釀成大錯。好在孫老師說,只要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感覺統合訓練,是可以糾正的,我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開始按照孫老師的方案與步驟開始訓練,當時她們的幼兒園就購置了專門的訓練器材,每天安排有需要的孩子們上午、下午各練一個小時,幼兒園離我單位不遠,我偶爾會去看一眼,每次都看他練得小臉通紅,汗流夾背,但能感覺得出來他很高興。
經過半年的訓練,幼兒園的評價是他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與小朋友的交往不再扭捏,而是變得大方活潑了,大班畢業前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舞蹈隊,到香港去表演。再也沒提過害怕燈籠、氣球,還在幼兒園學習打爵士鼓,證明他不再害怕圓狀的東西,感覺統合正常了,為進入小學學習做好了準備。所以,我們一家子都很感激孫老師,是她幫助孩子糾正了感覺統合失調的問題,為他的健康成長奠定了基礎;是她教會我許多教養孩子的方法,也是她引領我學會關注孩子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