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小孩轉到國際學校;與前幾年的公立學校相比,過上不一樣的生活、不一樣的教育體系。
暑假前公立學校的日子,回家就拼命語文、數學、英文作業;
為了能10點前睡覺,包含奧數、英文口語課及額外的學校比賽的準備,每每被姥姥硬性鎮壓坐在桌前、還得大人們合力寫作業方能勉強完成;
寫作業時聽著小區里同學們的嬉鬧聲,心中的不平煎熬,卻只能偶爾玩耍解饞;因而每周二次的乒乓球課、周日的繪畫最是期待,但連這時光也常被學校作業排擠無法進行,如此日復一日的生活。
我看著覺得可憐,而且懷疑透過訂好模板的死記硬背流水線生產出來、同質性高的海量學生們,未來如何能有創意、如何能獨立思考。
因對孩子教養方向意見不一,姥姥與我沖突越來越升高,而非假日時孩子的媽在外地上班,沒人能及時調停;家中充滿黑色能量,情勢嚴峻。
爸爸讓孩子飛得高、媽媽讓孩子飛的遠
“送到我這邊來上學吧”今年初老婆跟我商量,總不能一直讓老人代替媽媽的功能。
經過兩個月的調研,綜合地點、學校素質及教學考量后,唯一的答案就是讀國際學校;
問過學費后遲疑了;不是我薪水夠得上的高度,需要動用存款、賣房子。
此外還關乎未來,孩子學校成績其實還不錯,一旦就讀國際學校,就不再朝高考的方向走去了。
沒想小孩在十歲就遇上人生的分岔路;為此晚上不得眠,常吸著煙怔怔地出神,白霧繚繞熏得眼睛生疼、黑夜沁涼得手腳冰冷。
這時開始接觸“得到”等知識庫,不知在那個平臺看到一句“爸爸是孩子的天花板。”
腦中出現那個本來愛玩,27歲高齡當爸爸后才發奮讀書的蘇洵;
蘇洵讓小孩看著不懈背影的結果,唐宋八大家里三蘇親子占比37.5%;如果再加上傳說中的蘇小妹,蘇家兩代占據唐宋兩朝幾近半壁的文采。“爸爸力”展現無遺。
于是想通了,這也是我的分叉路;欲讓孩子飛得高,父親得在前探探天花板在哪;如果自己都懼怕未來,怎么告訴孩子要無畏并擁抱不確定性呢?
管你啥子分叉路了,勞資先努力讓自己飄起來撒。
目標確認后,障礙只剩能否通過國際學校的測試;還好孩子爭氣,在第二家學校拿到了錄取通知書,高高興興的搬家轉學了;對她來說沒有什么換跑道的擔心。
于是原本媽媽到外地工作,現在是爸爸我在外地工作;原本與老人的家庭沖突,因距離產生美感,基本也解決;改革春風吹滿地,情勢一片大好,家里開始明亮了。
哇哈哈哈啊經費不夠什么的,都說情緒是第一經濟驅動力,勞資保持情緒飽滿不斷進步學習,再努力找錢就是了。
每天對家人說出一點愛
因在外地沒法天天看家人,為了能刷存在感,每天寫"爸爸日記"發布。看著小孩最近的數學作業海報,領悟到父母飛在前面要讓小孩看到,需要一點溝通技巧,需要一點堅持。
分享個心理學里關于輪回的心得。
由于你的潛意識,價值觀,育兒觀,被父母影響最大;當你在責罵小孩的時候,其實正重演當年被父母責罵的情景,你重演了父母的角色責罵那個遺落在自己心中的小孩。也就形成壞的輪回,孩子很有可能接續你的責罵,黑色能量一代接一代的延續。
既然會輪回,為什么不輪回好的體驗,對小孩好好說話,對家人好好溝通,也就能跟以前的自己好好溝通,抱抱自己心里的小孩,讓自己心里的小孩陪你的孩子及家人一起飛翔,看看宇宙的無垠。
因此想發起一個活動,“每天對家人說出一點愛”,這個家人包含你自己;
不拘形式,唯一規則就是留下記錄,如果必須就發在群里,讓群眾的力量監督你長期定投。可以隱去私密的部分,這活動的目的是幫助你對自己負責,長期堅持不是要知道隱私。
這是個踐行過的方法,我已經畫爸爸日記超過半年了。
我們可能沒辦法當上像蘇洵一樣的父母,但是愿意讓孩子不斷成長的心情相信都有;讓我們把這心情收集記錄起來,當成孩子的嫁妝、資產;
最不濟留給自己心中的小孩,老了后拿來回憶當年如何努力打破不好的輪回,而把好的體驗留個孩子、孫子及后代。
如果有相同想法,請留言或把文章轉出去,影響更多人踐行。
我是慢魚愛立刻,慢愚一點點前進的踐行學徒;
僅將此文分享給一樣焦躁著期待著改變著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