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表面過得光鮮亮麗實際一塌糊涂。
我也不知道每天分享日常工作生活吃喝玩樂,到底是為了讓大家看到我過得好,還是純粹為了來麻痹自己。畢竟報喜不報憂是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兒。
人在焦慮的時期,就靠著每天生活里的那一絲打動人的“點”在撐著,那些東西能讓人真正感覺到自己還在用力生活,是最接近真實的一些“點”,或稱“續命藥”。
//01?
不想我弟過得苦??
我也是上個月才知道過完年之后的每個周末我弟都沒飯吃,這事堵了我很久。上周回家了終于在他上學之前給他做了頓飯吃,飯做好了老爸剛好下班回來就一起吃了。
我還在擔心這三天假我弟都沒飯吃。然后今天中午老爸在家做了飯吃才去上班,其實當時我還挺酸的,老爸做飯屬于大廚級別,我已經很多年沒吃過他做的飯了,他不怎么輕易做。突然又很羨慕我弟,不過只是吃了一頓老爸做的飯而已。
我向他倆炫耀我今天煮的臘腸特別鮮亮很好吃,老弟說他們中午也吃了的。老爸在旁邊特別酸地說了一句好吃是因為我媽做的好吃,我弟就接話說我只是加工煮了一下跟我沒太大關系。這我能不清楚嘛,有必要合起伙來欺負我么。
我弟住校生,周末回家也沒人管這事其實很戳我心。心里就一直愧疚,他越懂事,我就越恨自己。我就是這樣長大的,不是說以過來人的身份去評價,只是心里老想著不能讓我弟也過著這種苦日子長大。
那種苦不是沒錢吃飯,是沒人陪伴長大的苦。
我從小學五年級才開始住校,我弟確是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六歲的年紀。太早懂事了真的不好。
這幾周,周日下午上學前給我打視頻電視時都學會了打馬虎眼,說中午吃飯了其實就是吃了碗泡面,要么就是啥也沒吃,說話時眼睛還會刻意望向別處,只是聲音里的那份委屈藏不住的。
那種感覺真的特糟心。會讓我覺得自己很無能,那種無力感就跟上周回去看到老媽手指受傷時一樣。無能為力,除了恨自己,啥也做不了,什么也改變不了。
這不是第一次了。家里出過很多事,可每一次我都不在家,似乎就像是從五年級住校開始,我就離家越來越遠了。我錯過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家”的印象雖不模糊但也不足夠具象了。
報大學的時候,我爸說我可以去遠一點的,我還是選擇了武漢。找工作的時候,我爸說我可以去北上廣看看的,我還是選擇了武漢。甚至心里始終還拽著一根草,說終有一天可能還是會選擇回老家的。
武漢離襄陽300公里,動車兩個半小時,今年底高鐵通車后只要一個小時。戀家的人,是走不遠的。
“家”這個詞真的是無限的。長大這一路,失去的東西會有很多,所以盡量希望能少失去一點。我不想我弟也那么苦的,苦在無人陪伴著一同長大。
不過偶爾有老爸做個一兩頓飯吃,也差不多算知足了。不輕易親自動手下廚的人,做一頓出來能讓吃的人長兩斤肉,還能管一周,也值得啊。
而且周二晚上我煮第一根臘腸跟我媽視頻的時候,老爸在旁邊小聲說了一句話。老媽扭頭就大聲重復跟我說老爸在說我上周給我弟做的那頓飯還不賴,菜炒得還行。能理解那一刻我心里有多傲嬌嗎?
我明白,中年男人是不怎么說得出口夸獎的話。這么多年了,跟我爸的關系真的有很大的緩和,不管怎么說,他是我爸,我是他大兒子啊。心情真的蠻復雜。
主要是沒我爸掙得多這件事,太鬧心了。
//02?
租房做飯過日子??
其實我也明白,農村家庭的小孩兒本來就得靠自己長大,炒菜做飯這活兒又不是從生下來就能會的。
我弟其實也還好啦。那次剛知道他周末沒飯吃的時候發了一個朋友圈說我心疼他,也讓很多人擔心了,都來問我為什么很關心他,真的很感激大家。
我弟除了不會炒菜,在其他方面也已經很優秀了。我也不知道我啥時候學會的炒菜,六歲學會用電飯煲做飯,在他那個年紀開始炒菜,也是初中。可能是因為我那時如果不自己做,就沒吃的才學會炒菜的吧。不記得當時飯菜的味道了。
也就初中那一兩年。初三要考高中,沒咋有時間;高中了一個月回一次家,也輪不到我做飯;大學四年就更別提自己做飯了,幾個月才回一次家的人。以至于畢了業剛開始工作那幾個月,炒的菜味道真的不怎么樣。
一眨眼畢業也都快一年了。租房子,生火做飯過日子,第一次經歷這些事的我又沒操到太多心。很多事擠到了一起才導致最近心里很慌,工作不穩定,不想搬家不想換出租房,不想很不認識的人去住。這些太讓人崩潰了。
一個人炒菜做飯一年了,也把自己喂胖了幾斤。很多人會很納悶,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哪來那么多耐心鉆進廚房做飯的,冷靜下來想想,如果正常下班的話,從下午六點到晚上十二點睡覺這之間是有六個小時,實際上是很長的。
買菜做飯最多就花兩個小時,其實一個小時就能做好。吃飯時間從五分鐘到十分鐘,到半個小時再到一個小時,延長到用2倍速都能看完一期綜藝或者兩集電視劇。甚至有時就算吃完了,也干坐在桌子前繼續看電視。
下班后的時間是很難打發的。
是,更多的時候是下班回到家就只想癱坐在床上一動不動。有時候加班才會覺得可以理所應當地在外面吃,吃好吃壞都行,錢多錢少都不重要,工作之后的人會變麻木的。
除了工作,每天最讓人頭疼的事就是吃飯了。過早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一日三省吾身”一次都不能少。要不是因為食堂不好吃又吃不飽,有時候還真是寧愿去食堂吃,畢竟食堂有什么我們就只能吃什么,不用想吃什么的問題。
而出去吃或者自己做,都是要找自己喜歡吃的,很讓人崩潰的一大人生難題。出去吃好的免不了花錢,自己做如果要想吃好的花的錢比去飯店吃其實也少不了多少。
只不過自己炒菜做飯會比在外面吃多花個把小時,在家吃完飯就可以只用再過兩個小時就能洗澡睡覺了,否則就要等三個小時以上。看書學習什么的在那段時間,要求算是蠻高的,自律很難不說,下了班之后的人真的精力沒那么集中了。
一個人過日子哪有那么容易啊。
有時候冒出的回老家工作的想法其實很可怕的。戀家的人,長不大的。
//03?
舍不得的那些人??
現實總是輕而易舉就能打敗理想狀態的。
天真是會被磨平的。幾年前的我以為兄弟姐妹們都在老家工作生活,我要是也能在老家工作就好了,那時的我是多么向往著親人朋友歡聚一堂的場景,太有排面了。
沒想過哥哥姐姐們也會結婚,侄子侄女會很快長大,大家都還要為了生活而工作,聚是可以聚,但工作了的人時間并不好協調。又不能天天都膩在一起,在老家工作跟在外地工作又有什么區別呢?
是我狹隘了,以為大家都不會成長都不會改變的。誰知這世上壓根兒就沒有一成不變的事啊。
說到底,可能還是因為少了陪伴一起長大那個必需品,所以才會在成年了之后極力想要去彌補自己小時候的遺憾吧。不管是父母的陪伴,還是兄弟姐妹的陪伴,只要有人陪,才會觸碰到生活的真實感吧。
而那份陪伴似乎又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所有人都在,但及時送到身邊的溫暖才會真切感受到陪伴的真正含義吧。即使是偶爾的關心或者是某些悄無聲息的舉動,一句關心的話語和一個小小的棒棒糖,或多或少都能起到融化心里那堵冰墻的作用。
上周回家在家看綜藝,笑的沒心沒肺的。奶奶在旁邊坐著,看不太懂電視的她注意力幾乎全在我身上了。
“牛娃兒你是不是沒穿襪子啊,是沒得錢買襪子穿嗎?奶奶給你一點行吧,你拿去買襪子穿。”
“你上次給我的錢我都給你存那在,奶奶有錢,奶奶每個月都能拿養老金,都給你存那在,你沒得錢用就跟奶奶說,奶奶給你。”
“都給你存著在,就盼著你們都結婚如果生孩子的那一天,要是奶奶還盼得到的話,等得到那一天的話。
奶奶年紀大了耳背,我說啥她也不怎么能聽得見,索性我就還是看著電視,就讓她一個人在那說。可我沒想到我看的是綜藝節目卻也還能掉出眼淚來,在她說完那句“如果還能等得到那一天的話”。
我的隔代親都親在了爺爺那里,跟奶奶的感情其實沒那么深,交流也不多,只不過爺爺走得早。奶奶那一番話讓我難受了許久,她還繼續說著,我也不敢回頭,就那么盯著電視屏幕任眼淚流。
等到心情平復了,胳膊一抹臉就回頭跟奶奶說我穿襪子了,把淺腳襪扯出來給她看。誰能想到呢,人老了老了都還能那么拎得清。穿襪子跟結婚這兩碼事都能扯到一起,可能在奶奶眼里這兩件事都一個性質吧。
這操作誰頂得住啊。
不關心則矣,一關心則亂。老年人們說這些話真的會讓做晚輩們的手足無措的,我們也不想辜負任何人,可生活真的好現實。人會長大,也會變老。
該明白的道理都慢慢在明白了。
要把握住當下的。就跟畢業季的分別季一個道理,朋友們也是會離開的。像這種隨叫隨到的朋友,很難得的,要吃燒烤的回復是“你等我打完這把游戲就下樓”,去哪找很多這樣的啊,很難的。
我也明白,也就是剛工作的這一兩年大家還能偶爾經常聚聚,所以我過得很放肆。再過兩年,大家工作更多了擔子更重了,再聚就很難了。
沒什么解決辦法的,有空還是常回家看看多安排聚聚。
戀家的人,舍不得任何人離開的。
日期 |?20190406
#想對你好是真心的#
夜里造了一個夢,
清晨醒來實現它。
志成是你手機里一個喜歡記錄故事的好朋友,
而這里,是他認真做夢的地方。
一起做夢,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