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涵露微微
有一天,和媽媽一起帶孩子到醫院打吊瓶,因為有三瓶,所以等待的時間有點長。身邊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其中是一位外婆和奶奶,帶著一個約摸6、7歲的小男孩,他們針頭打的是腳,外婆抱著他剛坐下來,小男孩就喊腳痛。
她奶奶很惱火,立馬把護士叫來罵了一頓,并讓她把護士長叫來,結果是正常反應。后來她們身邊來了一位獨自帶著一個2歲左右小女孩的媽媽,那個小女孩坐下來一直在哭,這位奶奶又惱火了,說他孫子要睡覺,再哭就讓醫生來給她再打一針。那個母親連忙解釋:小女孩平時很乖的,今天喉嚨腫了,不舒服才鬧騰的。
那位奶奶顯然不罷休,繼續訓斥那個小女孩,越是訓斥,那個小女孩越是哭得厲害。我和旁邊一位奶奶勸誡她,這樣會嚇到孩子的。她很不甘心地停了下來。
然而平靜并沒有持續多久,那個小女孩又哭了起來,這位奶奶剛準備罵,外婆打手勢讓她不要說了,這時候,他孫子也一起學起了外婆暫停的手勢。這本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舉動了,但奶奶似乎積攢已久的情緒終于找到了爆發點。直接開罵:“呦,連你都敢教育我了,反了你。”一邊說,還一邊打開他的手。
小男孩顯然被她嚇到了,哭著去推她,邊哭邊說:“我不要奶奶了”。奶奶一聽更惱火,打得更兇了。中間一度出現了小男孩和她對打的局面,但小男孩似乎對她存有畏懼,只是不服氣地推她,但她回擊卻是實實在在的打,一下又一下,看得邊上的人,都心驚膽戰。外婆、我們旁邊的人都試圖去勸她,但她邊生氣地讓我們少管閑事,一邊打得更兇了。
外婆無奈地表示,越不我來抱吧,奶奶一把回絕,緊緊地抱著小男孩,并繼續打,外婆也生氣了:“別說孩子,我都不喜歡你了,”拿著水杯氣沖沖地走了。但我看到,她并沒有走遠,而是在躲在外面玻璃窗后面偷偷地看著,我想她的內心一定很心疼吧。
后來那個小男孩似乎被奶奶打怕了,不再回手,但嘴巴還在不服氣地碎碎念。奶奶卻依然不依不饒,說他居然還敢嘴兇,又開始打他的嘴巴。因為馬上要走了,我無奈去叫來了護士涉入管理,畢竟那個孩子還在打吊瓶,身體還很虛弱,怎經得起這般折騰。
我和媽媽走出來以后,紛紛表示:這孩子以后的性格,估計是要被她奶奶毀了。
戾氣太深的人,帶孩子有多可怕?從這個奶奶身上,我看到了。
這位奶奶的戾氣,摻雜了強勢、極強的控制欲。我反復聽她說,看你還聽不聽我的、你居然敢不聽我的。但孩子以后真的會聽她的嗎?
我以前寫過一篇文章,里面一個同樣戾氣很深的母親,罵跑了丈夫、罵跑了兒女,我路過她家附近的時候,聽別人說:“她從不提起思念丈夫和孩子,但經常往村口看,似乎在盼望著什么,脾氣比年輕時好了,但孩子只寄錢卻不敢回來了。”
戾氣驅使下的兇神惡煞,只能在孩子小時候,震住他們,等大了,走出去了,他們還會再心甘情愿地忍受嗎?
戾氣太重的人,帶出來的孩子,通常也是自帶戾氣。
我之前看《羋月傳》,印象很深刻的一個場景。就是羋月在發現兒時嬴蕩身上的戾氣后,好心去向羋姝提醒,卻沒想到因為常年得不到嬴駟的寵愛、因為對羋月的妒恨而慢慢攜帶戾氣的羋姝,聽到后大發雷霆,說小孩子哪來的戾氣。
后來,成年以后的嬴蕩,戾氣越來越重。羞辱死了兄長,打壓羋月的兒子嬴稷,擾亂朝政,卻也最終因為爭強好勝,荒誕地“舉鼎而亡”,時年23歲。
若不是羋姝戾氣太重,潛移默化地影響嬴蕩;若是早點除去嬴蕩的戾氣,即使不能名垂千史,做出多大的豐功偉績,卻也不至于年輕早亡。
戾氣太重帶出來的孩子,另外一個性格發展就是,太軟弱。羋姝還一直帶著另一個孩子,魏長使的兒子贏壯,一直由她養著。贏壯平時都是很怯怯的樣子,生怕惹怒了羋姝,鮮少說話。我記得羋姝在嬴蕩死后,要擁立他為王。羋姝問他高興嗎,知道為什么為立他為王嗎?贏壯說:“不就是因為我軟弱好操控嗎,您說的我照辦就是了。”羋姝聽后,直罵他沒出息。
養了孩子才知道帶孩子的辛苦,我理解并歌頌每一個帶孩子的人,那份付出和愛,是任何事情都抵不上的。但戾氣太深的人,帶給孩子的愛,太沉重,會影響甚至改變孩子一生的性格,這種性格上的缺陷,會在長大以后慢慢顯現出來。
贏稷之所以后來成王,與母親羋月的影響不無關系。他曾說過一句讓我印象頗為深刻的話:“要先做娘親一樣的好人,再做父王一樣的大英雄。”
我一直記得以前的校訓,先成人再成才,在孩子還沒有明辨是非前,是否成人,就要靠父母影響了。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請選好這第一任老師的人選,也請做好這第一任老師。
不要讓戾氣,毀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