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
[美]喬希-維茨金
-美國公認的學習第一書
-世界冠軍現身說法
-揭秘從平凡到天才的成功之道
適用所有人所有領域的全方位深度學習方法,培養最優秀的終身學習能力,在工作、學業、生活中“以最少的時間贏得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可以一窺世界一流的腦力及體力雙冠軍,是如何學習的?在一個空白的領域,如何從入門到精進,然后走到卓越?
作者 喬希-維茨金,曾今是9歲起便8度獲得全美象棋冠軍的天才神童。他的經歷曾經在縱橫西方棋壇10年后,開始學習太極拳,幾年后連續21次榮獲全美太極冠軍及世界冠軍的“太極拳王”。
這本書記錄分享了他兩度登峰造極的學習心得。正如喬希-維茨金所說:“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之道。”
一、學習者:
1、初學者:
初學者,通過自己的本性,挖掘學習的意愿,做好學習的心理準備。
慢,像一個小孩學習爬行一樣學習一門新的技藝。每天練習幾個小時,讓一種新的“語言”變得自然,就像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失敗的學習者:很多人想著一步到位,在基礎課程中,往往覺得這是很簡單,而學習一個大概,沒有細致的模仿;不耐煩的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在學習基礎時,已經成為了半吊子學習者,注定會成為失敗者。
喬希在初學太極時,一開始動作非常僵硬笨拙,他每天練習幾個小時,讓動作漸漸變得流暢。讓身體與思維結合。仔細的接受老師的反饋,接受老師教導的:放松,以及配合動作的呼吸,冥想。
另外一些失敗的初學者,經常不上課,上課時一直盯著鏡子中的自己,或是不耐煩地看時間,或是只注重招式,而忽視了老師所說的動作下配合的呼吸。
2、以退為進,在失敗中進階:
優秀的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廣泛地吸收信息,不放過任何錯誤和失敗下進步的機會,總是會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提升自己,加深對新技能的理解。
一個受過訓練的學生,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技術或心理上的-那么他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但是錯誤往往很難察覺,學習過程需要仔細的觀察自己,觀察比對自己的技術以及心理上的錯誤。
喬希非常投入地訓練,用開放的心里,接受自己的失敗與錯誤,從失敗中進步。全力的從每個錯誤中吸取經驗,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同伴的。每一次的失敗,都是一次提神自己的機會,每次上課都有一次新的領悟。
失敗的學習者:自尊心的阻擋,當老師提出建議時,試圖為自己辯護。他們太不愿意出錯,被框住無法進步。不停地重復他們的錯誤。
不研究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味想取勝,想做得完善,躲在舒適區,想把所有事情都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嘗試到挫折和失敗后,選擇逃避甚至放棄。
成功的唯一方法便是承認現實,超越現實,鼓起勇氣并善用之。
3、劃小圈:
深入專注,將大的東西分解成各個細節的東西。對每個細節一遍又一遍的聯系,磨練細節。這樣,一步步地就可以接受更加復雜的技能。 不斷的對細節的重復,體會新技能內在實質,能讓它進入意識思維中。
喬希說:“我們能成為頂尖選手并沒有什么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又更深的理解。”
喬希在練習刺拳時,分解這一個動作的每一個細節,然后從慢動作重復練習。一開始身體會有緊張感,但隨著聯系,緊張感會消失,然后身體和動作會融會貫通。然后開始加快速度,一遍遍的運力出招。最后用厚沙袋進行練習,用更大的力量來鍛煉身體的技巧。幾個月的練習過去后,他的動作變得流暢而放松。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沒有別的想法,就像是融入到自己血液中似的。這種動作已經變成一種感覺,深深地刻在思維中。
失敗的學習者:往往會傾向于各種花哨的技巧而忽視細節的吸收和完善。他們的學習沒有深度。
“學習的基本原則就是要轉研微觀的細節事物從而來理解是什么促成了這些宏觀上的問題。我們面對的阻礙就是我們生活在一種關注度不足的文化里面。我們面對來自電視、收音機、手機、視頻游戲以及網絡的各種信息。這種不斷的刺激有可能會讓我們逐漸上癮,不停地想去追求新事物,不停地愉悅自己。當沒有新鮮有趣的事物時,我們可能就會感到無聊,無法集中注意力。所以我們就去尋找新的娛樂項目,搜索各個頻道,翻閱各種雜志。如果有了這種生活節奏,那我們就像淺水的魚,不知下面還有絢麗的海底世界。”
4、化困境為優勢
為什么有的人表現僅僅是還不錯,有些人表現得很好,有些人表現得優秀,有些人表現得卓越?如果你的目標只是做到中等,那你出錯的空間就會很大。在這種思維模式下,面對困境,往往是為困境招借口,接受困境。而卓越者,懷揣著成為卓越的目標,即使遇到了困境會轉變自己的思維模式,考慮在這種困境下如何提升自己。
面對困境,你需要全神貫注的搜尋新的思維模式。在你學習的阻礙中創造新的視角,讓挫折來折磨你的意志,比起屈服于這些挫折,你應該更好地應付失敗。我們太容易被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所桎梏,從而在學習過程中失去創造性。
第一、學會平靜對待生活中的不完美之處,接受它,不要太多情緒。第二、在訓練中制造一些困境,一旦你順應了困境,這種困境將成為你的優勢。第三、在內心中一直激勵自己。在困境中,不管外在條件是否有激勵性,內在的自我激勵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一個喜歡用右腳的足球運動員,也應該試圖訓練用用左腳。學者制造一些困境,學會把困境轉化為優勢,我們就可以制造有用的成長機會。困境就會變成激勵創造性的一個無窮的源泉。
喬希在一次武術比賽前,右臂不慎骨折。他選擇第二天繼續回到練習場,想著如何利用這種新的情況來提高自己。并且試圖用左手進行練習。一開始高強度的練習摔打,打擊,后來意識到有點偏離了事情的本質,于是花時間進行一些柔軟安靜的聯系:節奏,認知,閱讀。
在磨練技能的外部時,內在的驅動也很重要。如聯系畫畫,要練習用筆,但同時要練習如何觀察,內部的分析;足球運動員要練習各種踢球動作,但是對球場的俯瞰圖,注意攻守方式,就是內部的練習。最后在比賽中,靠著左手的進攻贏得了比賽。
失敗的學習者:在遇到困境時,往往將困境作為自己放棄的借口,而放棄進步,阻礙自己成為卓越。
5、直覺與讓時間慢下來
當吸收了廣博的知識,如何引導并使用這些信息,是通往精英的核心門戶。
面對一盤棋,象棋專家可能要觀察非常多的細節-結構,潛在的交易,主動權,王的安全等等等等,而對于一個象棋大師,他觀察的細節要少很多,但是他得到的東西卻不少。象棋大師腦海中存在更多的信息組塊,可以讓他更少的有意識的觀察,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一個武術高手的一記出招,普通人還沒看明白就已經倒地,但是武術大師會觀察到對手的一個細微的動作,針對對手的一個細微的反應,立刻會有一套應對的方法。
高手會感覺時間慢了下來,對手在做慢動作。
這是由于高手的知識更加熟練,仔細的練習各個步驟,一遍又一遍的重復練習,完善自己的節奏和準確性。然后把各個動作融合起來,成百上千次地練習。在實際運用中,你只需要注意幾個變量處,自然就會內在導航出對應的方法。你的注意力在更窄的區域,把所有注意力高度放在一小塊重要信息上,時間就會相對變慢。就像同樣一塊屏幕,一塊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字,一塊上是幾行大字,在一瞬間,當然能更快地從幾行大字的屏幕獲得信息。
喬希在學習象棋時:一開始學習初盤三十二個棋子,每次看一個棋子,我會記住這個叫什么棋子,應該怎么走。然后我接著看下一個棋子,記住這個棋子又應該怎么走。棋盤上有三十二個棋子。為了能夠在下棋時做出明智的決定,我要看所有的棋子并且記住他們明顯的職責。當我看到第三個棋子的時候,我已經開始有點模糊了。看到第十個棋子的時候,我就開始感到頭疼,前面九個棋子的相關信息早就已經忘記,而我的對手早就已經不耐煩了。在這個時候,我就趕緊走一著,于是就走錯了。
后來,正式學習時是從空白棋盤開始。我學習只有一個王和兵的空白棋盤應該怎么走,然后不停地聯系這兩個棋子的走法一直到我感覺到走得很舒服為止。接著,慢慢地我在單獨學象、馬、車和后的走法。很快,我就熟悉了象棋中各個棋子的走法和價值所在。我不用有意識地去想這些棋子,我就可以吸收更多的信息而且看整個棋盤的視野也更關擴了。現在能夠一下子就看到所有棋子。互相連接的網絡也隨之形成。接下來,學習如何最有效地在棋盤上利用我的這些棋子。形成各種應對原則。一段時間后,我就會逐漸熟悉這個過程,只要稍微看一眼就能看到各個棋子和各自適合的基本原則。我的象棋知識網絡現在包含各種基本原則,格局,以及信息的各種組塊。
想象一下,當你用砍刀劈開茂密的叢林劈開一條道路來時會是多么消耗時間,但是一旦道路被開辟出來了,你就可以在道路上快步行走。如果你修一條馬路,騎上自行車或使用別的交通工具,那會變得更加迅速。自身的導航功能也會提高。
一般的學習者:沒有形成知識網絡,知識是孤立的,無法有效快速的利用已有知識應對問題。
6、自在從容的力量
訓練自己的心態,自在從容地應對不斷累積的壓力,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冷靜。因為自己對壓力痛苦的忍耐能力比其他人都要強,所以可以使得對手因心急如焚而自我崩潰。
對需要獨立完成的比如寫作、繪畫、學術思考或研究,這種從容的心理更重要。在沒有外部推動的情況下,我們必須成為我們自己的監督者,有多從容成了最好的標尺。對那些生活的強者來說,從容應對每天的學習過程,自我激勵和控制生活方式,從容應對所發生的一切,就像呼吸一樣自如。
7、釋放壓力
LEG身體調節法,騎自行車10分鐘,心率達到170后,然后降低自行車阻力,輕松一分鐘,讓心率回復道144次。之后又一次快跑,心率達到170,然后在休息一分鐘,然后在快跑。以此類推,身心在全力以赴和徹底放松之間浮動。隨著這種訓練,心臟恢復所用的時間逐漸減少。喬希在一段時間訓練后,降低心率所用的時間縮短到了四十五秒,而快速運動的時間卻越來越長。
學會對身體施壓,與放松,大腦也會隨著身體張弛有度。制定一個有規律的休息間隔,隨著你的練習,增加你運動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慢慢壓縮休息的時間,你就步入正軌了。
放松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這是一種何等的自由感。釋放了壓力后,身心都是底氣十足,能力會越來越強。
8、激發最佳狀態
最佳狀態伴隨著高度的注意力集中。
尋找意見你注意力最能集中的事情。比如,BOB和兒子玩球是最讓他全身心集中的事情。那么接著,在每次玩球之前制定一套固定修煉:
第一,吃10分鐘某種固定的低脂零食
第二,15分鐘冥想
第三、10分鐘伸展運動
第四,聽一首固定的歌曲
第五,玩球。
但一段時間后,這些動作可以成為集中注意力的觸發點。在需要做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時,先做一套固定修煉,注意力會潛意識的高度集中。
接著,慢慢簡化固定修煉,讓觸發最佳狀態的觸發動作越來越簡單、靈活。
二、整體理論和漸進理論
屬于“整體理論”類型的學習者,傾向于用這樣的語言:“我在這方面很聰明。”并把成敗歸結于一種與生具來,無法改變的能力水平。他們把自己的綜合智力和技能水平看成是一個固定的、無法繼續演變的“整體。”
“漸進理論”的學習者,傾向于用這樣的語言:“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應該更加努力一點才是”。他們更傾向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新人,通過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新手也能成為大師。
“漸進理論”學習者更容易迎接挑戰,而“整體理論”者則更易急躁不安,甚至放棄。
這些理論如何“植入”我們頭腦中的呢?通常父母或老師在教育方式上微妙的差異也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整體理論”傾向的做法:成功時告訴他做得很好,而失敗時則告訴他,他并不擅長這件事。所以當一個小孩子在數學考試中考得很好,回家后聽父母說:“哇,我兒子真棒!太聰明了!”接下來一周,在英語考試中失利,他就會聽到:“你怎么回事?不識字嗎”或者“你和媽媽一樣,都干不了這個。”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他數學好,英語不行,把失敗與先天的能力聯系起來。而“漸進理論”的小孩,多會收到這種反饋:“干的很好,你會成為一名很棒的作家,繼續加油”。如果數學考試考砸了,他的老師會說:“下次更努力點,你會考得很好的!課后無論何時,只要有問題就過來問我。”小孩會意識到,成功與努力聯系在一起,并感到,只要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好。
但幸運的是,我們的學習方法無論何時做改變都不算晚。我們的學習方法可以一直改進。
愛上學習,只有當我們的工作超越熟練階段而成為自身的一種表達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
這本《學習之道》是站在巔峰的卓越學習者對自己幾十年學習之路的回顧與總結。他讓人領略了在學習之巔,普通人所看不到的風景。一個擅長學習的人,往往在能在不同的領域也能快速攀登到卓越之峰,一個專業領域的專家,也可以同時是格斗專家,音樂家,作家。而往往一個普通的平凡者,連自己本職的學習任務也完成不了。
許多孩子/成人,從小學到大學,學習了十幾年,可是連一個小時努力地學習都沒有體會過。他們苦于沒有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學習本身。他們參加聚會,趕時髦,在書本上打發時間,也許還會為他們胡思亂想而擔憂;他們完全無法集中精神、充滿活力、拼搏奮斗、追求勝利。他們的精神是空洞的,他們的身體是無力的。
學習是有益健康的。真正的學習有助于內心和身體的平靜。
推薦這本《學習之道》希望點燃你的學習熱情,不要為自己的人生設限。通過學習,攀登自己夢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