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話說三遍淡如水”,在追“新”的時代,恐怕不只“淡如水”,還會招人嫌、討人厭。現如今領導講話、機關發文,愈發重視講新話、求新意,這固然好。但何為“新”、如何追“新”?不乏認識偏頗、使了偏勁兒的。
人說“一碗豆腐”,我說“豆腐一碗”。這是新話嗎?非也。這是在玩文字游戲,屬自欺欺人,沒什么實際意義。
人說平常話,我編“四六句”。這是新話嗎?非也。這樣的話,硬拼硬湊難免語法混亂、文理不通,感覺上還有些油里油氣。
人說“請坐下”,我來個“請把尊臀擱到椅子上”。這是新話嗎?非也。此乃矯情賣弄、故弄玄虛。“畫虎不成反類犬”,令人生厭作嘔。
講話、寫文章,巧選句式,妙用辭格,精心打磨文字,無疑能提升“耐聽度”“可讀性”。但語言乃文章、講話的外衣,其骨干、核心還應是蘊藏其中的深刻思想。是故,新話的實質乃新意。誠如老舍先生所說:“文字的力量來自我們的思想與感情,不來自字典辭源里找來的字匯詞匯。”可見,是先有“心得”,后有“新話”。
“ 心得”何來?路徑有三——
用心學,以得“新知”。當今時代,新知識、新信息鋪天蓋地,人們對知識的渴求空前高漲。講話、寫文章要“出新”、要“抓人”,就必須有一定的知識面和信息量。知識陳舊,必然話也陳舊;腦子空空,必然文也空空。只有刻苦學習新知、不斷充實頭腦,講話、文章才不至于人云亦云、照搬照抄,才能做到切中肯綮、語出不凡。
用心思,以得“新悟”。人們聽講話、看文章,很重要的是想了解其中新的思想與觀點。只有頭腦中經常裝著問題,平日里勤于開動腦筋,多作理性思考,不斷有所感悟,形成獨到見解,講話、文章才能夠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
用心踐,以得“新招”。全面深化改革的當下,各行各業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迫切需要新思路、新辦法。講話、文章,既要靠新形式去打動人,更要有新思想去啟發人。詞句上舊一些、土一些,其實無關緊要,那些實實在在的新思路、新措施,才是最值得“圈點”“畫杠”的。
“新知”“新悟”“新招”,得此“三新”,講話、寫文章才能既標新立異,又得心應手。
領導不能不講話,機關不能不發文,講話、發文不能不出新。怎么辦呢?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還是靜下心來學習、沉下心來思考、塌下心來實踐吧!
請記住:先有“心得”,后有“新話”。
請相信:有了“心得”,必有“新話”。
來源:秘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