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大城市,人們只要一提起它,就會想起一些地標性的建筑,就像它的名片一樣,人們口口相傳,那兒必定會留下很多人的回憶。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一直在我們村莊生活。它雖然沒有任何名聲,沒有華麗的容顏,貧瘠破舊,衰敗不堪,但那兒卻一直是我的天堂,留下我太多太深的記憶,也有幾個地標經常浮現的我的夢里,難以忘懷。
首先是禮堂崗,它其實是一座龐大的建筑,建于五六十年代,當作大隊部。它周圍圍繞著粗大的刺槐樹,還有一塊大大的草坪,因為它建在村后面一座小山崗上,可以俯瞰全村,人們便稱這一塊叫做禮堂崗。
它的位置很高,每到夏天,南面河道上的風,像一匹野馬,毫無阻擋地向這邊馳騁。濃密的刺槐遮擋住毒辣的日頭,蓬勃的青草散發出陣陣涼意,這兒成了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不管是早飯,午飯還是晚飯,我們都端著碗到這兒來吃,哪怕一碗飯在路上走著走著就吃光了。在這兒,我們可以天南地北地聊天,可以你吃一把我家的豌豆,我吃一捧你家的花生。可以不顧母親的嗔怒,在草地上打滾,捉蚱蜢,可以躲過掃地,扯豬草,收拾碗筷等繁瑣的家務。
這兒還是我們夏天放牛的出發地。吃完午飯后,小伙伴們不需要家家去呼喚,只管將牛牽到禮堂崗的草坪。陸陸續續地,一個小小的人出現了,一頭強壯的牛出現了,接著就是一群人出現了,一群牛出現了,草坪上人翻牛叫,像來了一個雜耍團。
待到人全部到齊,我們就整理好隊伍,二狗牽大黑牛走第一,三毛牽老黃牛走第二,四丫牽花菜牛走第三,……,一路浩浩蕩蕩,或者向著舉水河,或者向著黑樹崖。
因為這兒地勢較高,非常有利于聲音傳播,許多年來,一些聲音一直在我耳旁飄蕩,或者是年輕的嫂子,或者是滄桑的大娘。
“你哪個么要得呀,那么鮮嫩的黃瓜,我嘗都沒嘗一口,你咋狠心全部偷光呀,你不怕你的手指流膿啊。”
“你哪個炮子穿心的,那么好成片的芝麻,你就讓牛在里面踩,你的心咋就黑的像瘟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