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朋友,她看起來總是一幅樂觀積極向上的樣子,若不是得知有過抑郁的經歷,根本就會以為她就是一所謂的正能量的人。
直到她精神狀態都恢復時,她主動跟我說起這段經歷。我很小心地問她當時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她說:“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覺得沒有人能懂我。”因為很擔心這樣的話題會引起她的傷心往事,所以沒有再說下去。
這兩句的“殺傷力”的確不小,聽起來就會渾身覺得冷,那種無助和無望足以毀掉一個人。記得前不久看到崔永元在電視中上說,他抑郁最嚴重的時候,天天躺在在床上,覺得沒有人有理解自己。慢慢地發現,這種痛心的感受仿佛在社會上越來越多。
于是心理書籍層出不窮,支招的、給方法的、做分析的,種種都有。而往往這種心理理論對于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說,是看不懂,有時候反而會更加地困惑。李子勛老師的《人生困境整理術》顯然是避開了這些問題,沒有專業術語,沒有強硬的定義。是一本“好讀”的心理學書籍。
首先,能斷定的是,李老師沒有把心理類問題的人歸為“有病”的人,他只是處在一段困境當中,而這種困境顯然不是絕地之路,它們是通過整理可以面對和解決的。
全書共通過三個大的篇章來解讀“人生困境”
【自我困境整理篇】
1、李老師在讓我們明白,在個在感受到自信和自尊的同時,也要接受自己的自卑和不自信。
2、孤獨是不能戰勝的。孤獨是一種存在,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戰它。能做的只能是平心靜氣地覺知并接納它。
3、最好的沉思是留意生活,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多與人分享快樂,少關注煩惱。活在當下是最高級別的沉思。
書中摘抄:
當有人問你:“你怕什么?”而你回答不出,那你必定也說不出你對生活生動的感覺。你的內心可能有太多沉重和孤獨,生命對于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人們逃避害怕又不能遠離害怕,這也許就是人類精神現實 中的矛盾哲學。
你怕什么,有時意味著你想回避什么,有時也意味著你渴望什么。
【現實困境整理】
1、這部分開篇第一個問題提出:為什么我們總是對現實感到無力?也許原因是我們對自己遇到境況的不正當描述,過于情緒化的表達就把事情更糟糕化。情緒就像一種沒有形狀的水,你用什么“言語杯具”盛載它,它就是什么樣子。李老師在書中說到:好的敘事結構會保持 對自我的覺察,有自嘲、自我分析、同時也有為自己的處境、情緒合理化的色彩,不會將事情絕對化,對未來持有樂觀態度。
2、如何在比較中迷失自己?以平常心去比較,以隨和心去感覺。這樣的比較充滿哲理 與睿智,既能欣賞別人又能鼓舞自己。
書中摘抄:
興趣愛好也是比較重要的,因為一個好的興趣愛好會帶給人意義感,讓人有與社會彼此連接與認同的感受,藝多不壓身,又不需要照料,孤單的時候把玩,品味也有一些情趣。
【情愛困境整理】
1、本篇中,前一部分講的男性角度的一些問題,其中談到了男性因社會生活壓力等而造成的偏向沉默,男人處女情節、戀母情節。后半部分的文章以一篇《女人30歲后,活出更好地自己》鼓勵女性要獨立自強,完善自我。隨著現代社會中,女性思想的解放獨立,女性在家庭生活的社會生活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所以女性更加要懂得自尊自愛和自強。
書中摘抄:
婚姻和下棋一樣,也要講道德棋風,除了棋思敏捷,棋路明了,還要做到落子不悔,這才叫“酷”。
確切地說,女性不是渴望被呵護,而是在意男人心中是否有她,同時眼中也有她。
當整本書讀完的時候,我有一個感覺,就是這本書并沒有給一個一勞永逸的方法給我們去解決我們人生的困境,當書中這些我們天天面對的部分被作者一一擺到書面來講的時候,是一種梳理和反省。我們的人生絕境真的是走投無路了嗎?或者僅僅是我們自己沒有看清自己的內心,沒有覺察事情的本質?
抑郁的朋友跟我說,當處在一種所謂的困境之中時,他人給的安慰或幫助是杯水車薪。能走出去的力量,都是得靠自己才行。
你救不了我,只有我自己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