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生產成本
本章將定義一些經濟學家用來衡量一個企業的成本的變量,并考察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
13.1 什么是成本
13.1.1 總收益、總成本和利潤
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
總收益:企業出售其產品所得到的貨幣量
總成本:企業用于生產的投入品的市場價值
利潤:總收益減去總成本
13.1.2 作為機會成本的成本
顯性成本:需要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隱形成本:不需要企業支出貨幣的投入成本
經濟學家既考慮顯性成本又考慮隱形成本,會計師負責記錄流入企業和流出企業的貨幣,因此他們衡量顯性成本忽略隱形成本
13.1.3 作為一種機會成本的資本成本
已經投資于企業的金融資本的機會成本是一項重要的隱形成本
13.1.4 經濟利潤與會計利潤
經濟學家衡量企業的經濟利潤,即企業總收益減去生產所銷售物品與服務的總機會成本
會計師衡量企業的會計利潤,即企業的總收益減去企業的顯性成本
由于會計師忽略了隱形成本所以會計利潤通常大于經濟利潤,經濟學家角度看企業有利可圖需要總收益大于全部機會成本
經濟利潤是企業供給物品與服務的動機所在,獲得正經濟利潤的企業將繼續經營
13.2 生產與成本
13.2.1 生產函數
生產函數:用于生產一種物品的投入量與該物品的產量之間的關系
邊際產量:增加一單位投入所引起的產量增加
邊際產量遞減:一種投入的邊際產量隨著投入量增加而減少的特征
13.2.2 從生產函數到總成本曲線
隨著產量增加,總成本曲線越來越陡峭,而隨著產量的增加,生產函數卻越來越平坦
13.3 成本的各種衡量指標
13.3.1 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
固定成本: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可變成本:對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13.3.2 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
平均總成本:總成本除以產量
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除以產量
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除以產量
邊際成本:額外一單位所引起的總成本增加
平均總成本告訴我們,如果從成本在所生產的所有單位中平均分攤,普通一單位產品的成本;邊際成本告訴我們所生產一單位產品引起的總成本增加
13.3.3 成本曲線及其形狀
四條曲線:ATC平均總成本、AFC平均固定成本、AVC平均可變成本、MC邊際成本
遞增的邊際成本:邊際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上升,反映了邊際產量遞減的性質
U形平均總成本:因為平均總成本是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之和。產量低時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快,以后越來越慢,產量上升到一定水平后平均可變成本的增加開始起決定性作用。這種雙因素拉鋸導致了平均總成本為U形。U形曲線的底端對應著使平均成本最小的產量。這個產量被稱為有效規模。
有效規模:使平均總成本最小的產量
邊際成本和平均總成本之間的關系:只要邊際成本小于平均總成本,平均總成本就下降;只要邊際成本大于平均總成本,平均總成本就上升。邊際成本曲線與平均總成本曲線在平均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處相交。
13.3.4 典型的成本曲線
實際企業中在發生邊際產量遞減之前會經歷一段時期的邊際產量遞增,因為工人團隊可以進行分工并比一個人工作更有效率
13.4 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
13.4.1 短期與長期平均總成本之間的關系
總成本在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之間的劃分取決于時間范圍。工廠成本在短期中是固定成本,在長期中是可變成本。
長期平均總成本是比短期平均總成本平坦得多的U形曲線。所有短期成本曲線都在長期成本曲線上或以上。原因是企業在長期中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把產量從1000提高到1200,短期中只能選擇在現有的中等規模工廠中多雇工人,由于邊際產量遞減,導致平均總成本上升。在長期中可以選擇擴大工廠和勞動力規模,使平均總成本保持在低位
13.4.2 規模經濟與規模不經濟
長期平均總成本曲線的形狀反映了成本如何隨著一個企業的經營規模變動。
當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減少,可以說存在規模經濟,當長期平均總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增加時,可以說存在規模不經濟。當長期平均總成本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時,可以說存在規模收益不變
規模經濟的產生是因為較高的產量水平允許在工人中實現專業化,專業化使工人更精通某一項工作。規模不經濟的產生可能由于大型組織固有的協調問題,這是長期平均總成本曲線呈現U形的原因
運用專業化實現規模經濟是現代社會之所以這樣繁榮的原因之一
13.5 結論
顯性成本:要求企業支出貨幣的成本
隱形成本:不要求企業支出貨幣的成本
固定成本 FC:不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可變成本 VC:隨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總成本 TC=FC+VC:企業在生產中使用的所有投入的市場價值
平均固定成本 AFC=FC/Q:固定成本除以產量
平均可變成本 AVC=VC/Q:可變成本除以產量
平均總成本 ATC=TC/Q:總成本除以產量
邊際成本 MC=DeltaTC/DeltaQ:多生產一單位產品引起的總成本增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