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很久前,我們就已經聽說過一句心靈雞湯,內容大意如此,只要你每天比別人多走一步,若干年下來,你就能拋離別人一段很長很長的距離。我們會覺得,“心靈雞湯”喝得多了,就沒有什么意思了。但如果我們可以再仔細思考一下,這碗“心靈雞湯”中還是有一些營養在里面的。
先來分享一個故事,不久前看了一本書,書中介紹了一個故事,我看了自覺深有裨益。這個故事說的是作者來到一個酒吧,他無意中喝到了一種葡萄酒,覺得味道十分特別,但他從葡萄酒的瓶子中不能準確地識別酒的品牌。后來有一天,他又從這家酒吧經過,想起了這種獨特的酒,于是到酒吧旁邊的一家買酒的商店去問一下。誰知道,當他描述起這種酒時,商店的老板和其他雇員都是一臉懵逼,不知道他說的這種酒是什么。
這件事后,作者當然從其他的渠道了解到這種葡萄酒的品牌,但重點不在于這個。作者說,他反而對這家商店的行為感到很不可思議,如果他是商店的經營者,他一定經常要到酒吧去走走,了解目前消費者對哪個酒品牌更感興趣,哪個酒的銷量更多,因為了解這些信息對于提高商店的銷量有著很密切的聯系。這是很簡單淺顯的道理,但有些人就是沒有想到,或者根本沒有去想。
同樣的,筆者從事稅務這個行業,每天都會接觸大量的政策法規、規范性文件等,事實上,很多工作基本上都是依靠這些文件來運轉,你做的事情是否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支持,很多程度上是來至于這項工作是否有文件來支撐,誰也不可以“一腦袋”就拍板做事。
但是盡管如此,在我們內部,依然有很多的員工沒有看文件的習慣,所以一旦涉及到最近的政策法規、程序調整的內容,他們很多人總是顯得一頭霧水。也就是說,與政策法規相關的文件每天都放在那里,但能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瀏覽一下文件的人是少之又少,只要你能每天看一會兒的文件,在這點上你至少能超越60%-80%的人了。
有些事情非常的簡單,甚至簡單得不可思議,但問題在于,盡管事情是這么的簡單,但對于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去做,或者說是沒有長時間堅持在做,這就成為了人與人之間差距形成的原因之一了吧。
人的大腦總是不希望改變,尤其是當我們的大腦面對著大量需要更新自己認知的信息時,比如學習知識或者接受新的信息、觀點時,我們的大腦總會顯得異常的疲憊、懶惰,所以當我們想嘗試著每天去改變自己,形成一個新的習慣時,這往往顯得非常的困難。
說完了這些,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新的概念,這個概念對于我來說是“新”,但可能有一些朋友已經聽說過,這個概念名叫“微習慣”,這個概念來自于一本同名小書《微習慣》。
當我理解了這一個概念時,我才驀然醒悟,原來我之前為自己每天許下非常重的任務的做法其實一點也不高明。比如我原來每天要求自己一定要完成3000字的寫作,而當我每天工作回來后,一想起自己還有3000字的任務,我就會產生一個想法,3000字實在太困難里,根本沒時間寫,還不如等到明天早點回來再寫。如此一來,這一天便是這樣浪費了,在寫作方面沒有一點成效。我相信大家也會和我一樣,遇到這樣的困難。
“微習慣”這個概念正好是為了解決這樣的窘境,那什么是“微習慣”呢?
所謂“微習慣”,就是把一個習慣大幅度地減少到不可思議為止,比如我上面說的原來要求每天寫3000字,如果換成微習慣,那只要求每天寫1000字、500字,甚至是100字就可以了。這樣的目標幾乎只用10來分鐘就完成,幾乎毫無困難。
說到這里,你肯定會和我剛剛看到這個概念時想的一樣,如果把目標定得那么低,那會有什么用啊?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數字,如果你每天抽空寫1000字,那么365天下來,你能寫出超過36萬字,這與一本暢銷書相比已經相差無異了。如果你覺得還有困難,在每天1000字的基礎上,再打個5折,一年下來仍然寫出了18萬字,你依然可以超過絕大多數的人。所以說,不要怕目標太小了,你盡管去做,最好的結果必定會讓你大吃一驚。
其次,“微習慣”的形成機制關鍵在于它自身的“欺騙性”,我們思考一下,很多事情之所以難不在于它本身有多難,而在于我們很難驅動自己去開展這件事情。“微習慣”的作用便是便是欺騙了大腦,讓它以極為低廉的成本去啟動,一旦啟動了,那么啟動的這個行為便容易形成一個螺旋形的激勵機制,推動我們一點一點地行動,增強堅持下去的理由了。
比如說將自己的每天的目標設定為每天只做一個俯臥撐,當我成功地把這一個小小的目標開展后,我就很有可能繼續做下去,多完成幾個,長時間下來,我一定會比那些從來沒有做過俯臥撐的人強得多了。
這就是“微習慣”的機理。
好的,總結一下,這篇文章里我說到了,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于做到的事情有多難,而在于事情是那么的簡單,但依然有很多人沒有去做。文章中我分享了一個新的概念“微習慣”,這個概念要求習慣行為的啟動一定要簡單和細微,甚至細到不可思議,通過這一個簡單的開始來欺騙大腦繼續下一步的行動,最終達到形成習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