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解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習慣一:積極主動

二戰期間,一位猶太裔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被關進了納粹集中營。

大家知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幾乎就以為著死刑。弗拉克雖然很痛苦。很多人都從“為什么”的憤怒和恐懼,逐漸變成“這就是命”的消極接受,最終精神徹底崩潰,死在集中營里。

在必死面前,應該算是沒有選擇了吧?

其實并不是。弗蘭克看到,還有另一些人,非但活了下來,而且變得非常堅強。他們居然每天用玻璃片把胡子刮干凈,高貴地面對苦難。他深受感染,決定“選擇”用積極的態度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唱歌搞活動,和集中營的囚徒們一起,渡過難關。

戰爭終于結束了,弗蘭克也最終走出了地獄,他寫了一本著名的書《意義的呼喚》,他在書中說,選擇態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后一項自由。

消極,就是把苦難的責任,推卸給命運、基因、環境,然后怨天尤人,尋找心理宣泄,但對現實沒有任何幫助。消極,就是在抱怨中臣服于困難。

消極,就像一塊巨石一樣,把你,和你周圍的人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史蒂芬·柯維說,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第一個必須建立的習慣,也是最重要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Be Proactive)”。積極主動,就是從“環境決定論”手中一把奪回“選擇權”,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積極的改變,哪怕是改變一點點,都是在浮出水面,游向岸邊。

運用:如何積極地獲得主動權?

怎樣才能不讓外部環境,或者別人左右你,積極地獲得主動權呢?史蒂芬在書中介紹了幾個方法。

一、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思考的時間

別人提了一個大膽的提案,你脫口而出“不可能”。他的提案是個刺激,“不可能”是你的回應。但真的不可能嗎?先別著急下定論,至少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30s想一想。別小看著短短30s,它幫你從你的情緒手中,一把奪回“選擇權”,然后交給理性和價值觀。

二、用積極的語言,替代消極的語言

你的語言代表你的心聲。

你說:我就是這樣做事的。你心里其實在想:我這輩子改不了了。你把改不了的責任推卸給命運。試著選擇積極的語言替代,比如:我可以選擇不同的作風。

你說:他把我氣瘋了。你心里其實是在想:是他的責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緒。你把生氣的責任推卸給別人。試著選擇說: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減小關注圈,擴大影響圈

你關心健康、事業、甚至世界局勢,這是“關注圈”。但關注圈中有些事,是你無法影響的,比如誰當選美國總統。關注圈中,那些你可以影響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響圈”。

怎么才能積極主動?把時間和精力,專注在影響圈上。

比如,我不能影響上海的房價,但是我可以增加能力,賺更多錢;我不能影響老板的脾氣,但我可以學習向上管理,增強有效溝通;我不能讓一天變成25小時,但我可以加強時間管理,拒絕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

小結:認識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是一個人從依賴期走向獨立期,最重要的一個習慣,就是不把責任推給命運、基因、環境,積極掌握主動性,用“選擇的自由”,對自己負全責。

怎么做?第一,在刺激和回應之間,給自己思考的時間;第二,用積極的語言,替代消極的語言;第三,減小關注圈,擴大影響圈。


習慣二:以終為始

想象一下,你受命去蓋一棟大樓。你怎么開始?兄弟們,跟我上!干起來再說!這顯然是不行的。估計你這樣的建筑商,在電視劇里活不到第二集。蓋大樓,一定要先設計:主體設計、外墻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你喜歡嗎?喜歡?好,然后,開始出建筑施工圖、結構施工圖、設備施工圖。最后,圖紙拿去,開干。你心中一定要有那個“終”,你才知道應該怎么“始”。這就是:以終為始。你要先通過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創造(Mental Creation),設計出大樓,也就是那個“終”,然后才能通過基于實際的第二次創造(Physical Creation),從“始”出發,建造出大樓。第一次創造的終,是第二次創造的始。這就是以終為始。

運用:如何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

怎樣才能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成為自己的第一次創造者呢?要注意三件事。

一、目標

給你講一個故事。有三只獵狗追一只土撥鼠,土撥鼠鉆進了一個樹洞。這只樹洞只有一個出口。突然,樹洞里鉆出一只兔子,飛快地奔跑,并爬上一棵大樹。兔子在樹上沒站穩,掉下來砸暈了正仰頭看的三只獵狗。最后,兔子逃脫了。故事講完了,你聽完后,有什么問題嗎?有人說:兔子不會爬樹!有人說: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時砸暈三只獵狗。都是好問題。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土撥鼠哪里去了?土撥鼠就是你的目標。可很多人面對復雜的環境,常常迷失自己的目標。對于個人,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對于企業,我的公司愿景是什么?對于項目,我的成功標準是什么?成為第一次創造者,第一步,就是要確定你的目標,然后堅定地追尋目標。

二、原則

有了目標之后,成為第一次創造者,你還需要一些基本的設計原則。經常有學員在《劉潤·5分鐘商學院》留言,潤總,你講得非常好,但能不能不講5分鐘,改成20分鐘呢?我每天跑步20分鐘,正好聽完。但是如果我真改為20分鐘,就一定會有學員留言,我刷牙只有5分鐘,潤總你改回來吧!《劉潤·5分鐘商學院》有自己的原則:用最少的時間,幫你掌握最透徹的知識。王石也是很有原則的一個人。在攀登珠峰時,他常常一個人坐在帳篷里,積蓄體力。隊友說:出來看看,景色真美!王石說:外面的景色很美,但我更想到達山頂。

三、計劃

1911年,英國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展開了成為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類的比拼。斯科特團隊17人,而阿蒙森團隊5人。你猜最后誰先到了?你猜對了,是阿蒙森。阿蒙森贏在計劃。首先,阿蒙森準備了充足的物資。他的5人團隊,準備了3噸物資,而斯科特的17人團隊,只準備了1噸。其次,阿蒙森做了充分的研究。他去南極之前,專門和愛斯基摩人住了很長時間。所以,斯科特用馬來拉物資,而阿蒙森選擇了狗,因為狗不會出汗。在南極,斯科特的馬跑起來就開始出汗,然后……就凍住了。還有,斯科特天氣好時就多前進一些,天氣差時候就少。但阿蒙森堅持不管天氣如何,每天30公里,保持體力。最后,阿蒙森首先到達了南極點。而斯科特雖然隨后也抵達南極點,但最終死在了回程的路上。

小結:認識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是從依賴期到獨立期的第二個習慣,是把基于心智的第一次創造的那個“終”,作為基于實際的第二次創造的那個“始”。怎么才能以終為始,成為自己的第一次創造者?要注意三件事:目標、原則和計劃。如果沒有第一次創造,許多人都會拼命埋頭苦干,到頭來卻發現,追求成功的梯子搭錯了墻。雖然看上去忙碌不已,或者非常享受,但這種享受,可能只是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之前,拉開了躺椅。


習慣三:要事第一

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睜開眼睛的每一天,都像在伊拉克打仗一樣,炮火紛飛?你的項目,仿佛每天都在上演《泰坦尼克號》、《2012》、《天地大沖撞》和各種災難片?你的客戶,你的老板,你的同事,你的合作伙伴,你的員工輪番出問題,以至于你掛了電話回微信,微信沒回完又接電話?終于在半夜2點匍匐上床,但還沒睡幾個小時,第二天的戰爭又開始了?如果有人和你說,去讀個書吧,你說:你真有時間,我都忙瘋了!他說:討論一下明年的計劃吧?你說:明年?等我活過明天再說吧。他說:停一停,停一停,讓靈魂跟上你的腳步。你說:算了,我先跟上時代的腳步吧,讓靈魂飛一會兒。這就是典型的“救火隊員”型的創業者、管理者。始終在和時間賽跑,在忙碌、焦慮,和一種時不我待的歷史責任感中不斷前行。但這樣真的對嗎?當然不。

你之所以這么忙,甚至忙到焦慮,是因為你一直在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重要,所以不能不做;緊急,所以必須現在做。迫在眉睫、兵臨城下,能不焦慮嗎?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減少“重要且緊急”的事情。怎么做呢?史蒂芬·柯維說,那你就需要《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說的第三個習慣了:要事第一。

案例:

美國某小鎮有一個消防隊。他們是真的“救火隊員”,救的是“真火”。火光就是命令,火場就是戰場,他們也總是疲于奔命于各種“重要且緊急”的火情。

他們有辦法減少“重要且緊急”事情 —— “救火”嗎?有的同學可能會想,救火不就是你們存在的意義嗎?不救火,那還要你們何用?

這個消防隊不這么認為。為了讓自己不必每天出生入死,他們決定,在救火之外,派專門的隊員上街檢查救火設備、老化電路、易燃物和各種隱患,并逐項反應改進。

一開始工作量更大了,而且效果并不明顯,但一段時間之后,大家發現這個小鎮的火情真的減少了。而因此,消防隊就有更多時間上街檢查,然后火情進一步減少。最終,這個消防隊的主要工作,變成了防火,而不是救火。

專注于重要(但還不緊急)的事情,在它慢慢變得緊急之前完成它,這就是“要事第一”。

運用:學習“時間管理矩陣”法

史蒂芬以輕重為一維,緩急為另一維,構建了一個二維四象限圖:時間管理矩陣。

時間管理四象限法

在西方管理中,常會使用“二維四象限”分析工具。這個工具對于分析對立統一的概念非常有用,我會在第四季度工具篇專門來講。回到“時間管理矩陣”。為了養成“要事第一”的習慣,我們針對四個象限,應該用不同的策略。

第一象限:重要,且緊急

突如其來的公司公關危機,下周就要提交的投標方案,追趕本月銷售指標,在重大行業論壇上的演講文稿等等,這些都是重要,并且緊急的事情。雖然這個象限的事情,是你的焦慮之源,但是對待它們你并沒有什么討巧的辦法,只有立刻、馬上動手完成,殺掉一個是一個。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

每日學習投資理財知識,每周檢查項目進度、風險控制點,招聘更好的人才、清除污水員工,常規性拜訪客戶,和合作伙伴座談,結識真正的高手,擴展自己的人脈,一次真正的休息等等,這些都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因為不緊急,它們常常往后排,再往后排,直到變成重要,并且緊急的事:污水員工逼走了幾個優秀員工,客戶因為疏于溝通而流失給了競爭對手,項目風險雨后春筍一樣浮現,書到用時方恨少、車到山前發現沒學過套路。要事第一,其實就是指:把時間盡量優先花在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

電腦上經常跳出來的新郵件,手機嘟嘟嘟的各種通知,各種可參加、可不參加的會議、論壇、活動:哎,你有空也來吧。這些事情也許是緊急的事情,但很多并不重要。試著關掉郵件、關掉電腦、關掉手機。對于“哎,你有空也來吧”的活動,你應該一律沒空。別編理由,溫柔而堅定地說:謝謝啊,我就不去了。為什么沒有時間做第二象限的事?因為第三象限的事做太多了。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

各種無關緊要的事情,在公司嘰里呱啦地八卦、在家里稀里嘩啦地追劇,都應該戒掉。除非你認為這些對你是“真正的休息”,但別休息上癮了。

小結:認識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就是主動干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拒絕大部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直到小于15%,這樣你就可以把65%~80%的時間花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并因此,把焦慮之源,“重要,并且緊急”的事情,減少到20%~25%,達到“忙,但不焦慮”的“要事第一”的境界。這時候,你可以也像比爾·蓋茨一樣得瑟地說:我不忙,我只是時間不夠。


習慣四: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Think Win-Win)就是說:兩個人之間合作,一定要雙方都獲得價值。如果我賺錢,是建立在你損失的基礎之上,那我就不干。雙贏思維是一項艱難的“思維轉換”,因為它要徹底提升你的格局。鷹有時候會飛得比雞要低,但雞卻永遠不可能飛得比鷹更高。

案例1:

你的一個明星銷售和一位潛在客戶跟進了一年,最近終于有了重大的進展,客戶表示愿意采購你的軟件系統,但因為金額巨大,要求和創始人你親自見一面。你和你的銷售非常高興地去登門拜訪了。但你和你的客戶聊得越久,你就越發現,他們現在的階段,其實根本不適合用你們的軟件系統,買回去也是浪費錢。你只要說“你們用了我們的系統,一定如虎添翼”,就能成交,公司也會利潤大增。你也可以告訴他“別買了,這是浪費錢”,那你的銷售一年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你的內心非常糾結。怎么辦?說服自己,萬一奇跡發生,人家真的用起來了呢?或者主動提出,這么好的用戶,給你們打個折!以此挽回一點愧疚感?還是說:感謝您的信賴,我覺得我們另一個版本的系統更匹配您的業務,而且可以節省80%的采購費用。建議我們先從這里開始合作,不斷深入?很多人一定覺得第三個答案瘋了。人家都愿意付錢了,你不賺,那不是吃虧了嗎?在今天,很多人對吃虧的定義是:被別人占便宜,當然吃虧;有便宜不占,也算吃虧;便宜占少了,還是吃虧。真的是這樣嗎?

案例2:

有一次,阿里的銷售人員在做培訓。馬云順便去看了下。他發現,培訓老師居然在講,如何用各種各樣的手段,把梳子賣給和尚。他聽了5分鐘后,非常生氣,立刻把這個培訓老師給開除了。為什么?馬云說:把產品賣給那些不需要這個產品的客戶,我認為這就是騙術,而不是銷售之術。交易的本質,就是價值的交換。

運用:如何修煉 “雙贏思維”呢?

如果我想飛得更高,那應該怎樣修煉 “雙贏思維”呢?不斷提高境界。

第一、雞的境界:我要贏,更重要的是你要輸

有的人贏了,已經無法獲得滿足感。他只有讓對方輸了,才有滿足感。真有這樣的人。你從小的宿敵,一路以來的競爭對手。你希望他失敗的渴望,已經超過了希望自己成功的渴望。這樣的境界,是建立在“稀缺心態”(Scarcity Mentality)上的,相信他多吃了一口,我就會少吃一口。他吃飽了,我就會餓死,從而讓別人控制了自己的情緒。

第二、雀的境界:我要贏,如果因此你輸了,別怪我

這是最常見的心態。我只想自己贏,才不關心你是贏是輸。你贏了,挺好。你輸了?對不起,是你倒霉。回到最開始的案例。我的系統是好系統。買也是你自己的決定。你能用得上,挺好;你用不上,也不能怪我。反正,我就是要贏。

第三、鷹的境界:我要贏,你也要贏,否則就別干

這樣的境界,是建立在“充裕心態”(Abundance Mentality)上的。放棄基于你損失、我獲益的合作,我至少不會餓死。但如果進行了你損失、我獲益的合作,我就損害了我在你、在別的客戶、在合作伙伴,甚至在朋友們、家人們心中的情感賬戶。我的路會越走越窄,飛得會越來越低。追求贏,簡單。追求你輸,我就不贏,實在是很難。你,能做到嗎?

小結:認識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就是兩個人之間合作,一定要雙方都能獲得價值。如果我賺錢,是建立在你損失的基礎之上,那我就不干。修煉雙贏思維有三個境界。第一,雞的境界:我要贏,更重要的是你必須輸;第二,雀的境界:我要贏,如果因此你輸了,別怪我;第三,鷹的境界:我要贏,你也要贏,否則就不做。你,正在哪個境界?


習慣五:知彼解己

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對老板說:老板,我想找你聊一聊。

他問:什么事?你說,關于這個項目,我覺得……

他放下手機對你說:別你覺得了,這個項目我知道,你的想法我也知道,你好好跟緊客戶的負責人,滿足他一切需求,我讓其他部門全力支持你。我們這個季度非常需要這個單子,其他項目也不能放松。別擔心,你一定能行?……

你覺得,你老板根本不理解你,甚至都沒打算理解你。“雙贏思維”的前提,是理解別人;而理解別人的前提,是傾聽。但很多人并不真的懂傾聽。為什么?因為我們太喜歡給建議了。

假如你的眼睛不太舒服,于是去看醫生。可是你剛說幾句話,醫生就說“我知道了”,然后把自己的眼鏡摘下來給你,說:戴上吧。你一定心存疑慮:醫生,你還沒給我檢查視力呢。醫生說:不用檢查了。這副眼鏡我戴了十幾年了,被證明很有用,你試試。你將信將疑帶上之后,視線一片模糊。你說:醫生,我看不清楚,頭暈。醫生說:怎么可能,我戴的時候很清楚啊。你說:可真的是看不清楚啊!醫生很生氣:一定是你佩戴的方式不對。你再試試?你說:還是看不見。醫生說:你這個人怎么回事?你往好處想不行嗎?真是好心沒有好報。你聽完這個故事,一定覺得很滑稽。可為什么你會覺得滑稽?因為這個醫生在診斷之前,就開始治療。我們在聆聽之前,就迫不及待地表達。我們特別希望別人理解我們,卻忽視要先去理解別人。所以史蒂芬說,為了獲得公眾成功,從獨立期,走向互賴期,你需要做出一個重要的改變,或者說養成一個重要的習慣:知彼解己(Seek?First?to?Understand,?Then?to?Be?Understood)。記住,首先是知彼,然后才是解己。

運用:如何養成知彼解己的習慣?

那怎么才能養成“知彼解己”,尤其是有效傾聽的習慣呢?

第一、戒掉“自傳式回應”

什么是自傳式回應?就是隨便一個話頭接過來,都能談自己半小時,或者用自己的價值觀、對事情的有限認知,輕易地給出建議。比如“我當年也經歷過你同樣的人生階段,你應該這樣做”,這是“好為人師”型的自傳式回應,隨時隨地做人生導師;比如“你忽略了一些最重要的事實”,這是“價值判斷”型的自傳式回應,隨便下判斷、給定論;比如“你這么做,還不是為了更多的個人利益”,這是“自以為是”型的自傳式回應,妄斷別人的動機;比如“為什么你一定要成功?成功有意義嗎?”,這是“追根究底”型的自傳式回應,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追根問底。自傳式回應,把自己放在溝通的中心,是阻礙自己聽,阻礙自己理解別人的病。得戒。

第二、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理解

據專家估計,人際溝通僅有?7%通過語言來進行,38%取決于語調與聲音,其余55%則得靠肢體語言。所以,有時基于微信的文字溝通是不夠的,還要語音;語音溝通也是不夠的,還要視頻;視頻溝通也是不夠的,還要見面。然后,你要訓練自己用眼睛看對方的肢體語言。雙手交叉,拇指打轉,這代表不耐煩;雙手抱臂,向后緊靠,這代表抗拒;上身直立,淺淺就坐,這代表緊張。你還要訓練自己用心理解對方的話外之音。他說“哦,原來你是這么認為的”,那基本就代表他不同意你的觀點;他說“嗯,挺有趣”,那基本就代表他對你的話題不感興趣;當一個女孩子說“你是個好人”,那基本上就代表,你們就沒戲了。

第三、移情聆聽

移情聆聽,英文叫Empathic?Listening,意思是,把心放到對方身上,先感受到他的快樂、憤怒、痛苦、激動,然后聆聽。這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態度,是“知彼解己”的關鍵。進入對方的心靈非常難,但還是有方法可尋的。你可以在聽的時候,試著重復他某些話的最后幾個字,作為回應:他不接電話……開始下雨了……馬上就到期了……等等,這會幫你,也幫他感受到,你正在進入他的故事;然后,你可以用你的語言,重復總結他的表達:我猜我聽的是……你現在感覺是……我不確定我理解了沒有,你是不是在說……等等,這會幫你,也幫他感受到,你開始理解他了;再然后,你可以呼應他的情緒:你覺得很痛苦……你很憤怒了……你很擔憂……等等,這會幫你,也幫他感受到,你已經進入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緒;最后,你再用自己的語言,把對他問題的理解,對他情緒的感受,總結一下。你們此時,就站在一起了。你會發現,有時你已經不需要提建議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議會更有價值。就算和原來一樣有價值,他的接受度都會高很多。當然,你也需要足夠的智慧判斷,什么時候重復、總結、呼應并不必要。安靜的聆聽,就已經足夠。

小結:認識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就是先去理解別人,然后再尋求被別人理解。理解別人,是重要的態度,聆聽別人,是重要的技能。怎么做呢?第一,戒掉“自傳式回應”;第二,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用心理解;第三,移情聆聽。


習慣六:統合綜效

某個周末的清晨,你被鄰居的電話吵醒。他在電話里怒氣沖天,說你家的狗不停地叫,搞得他一夜都沒睡好。他說,你怎么不把這條沒教養的狗安樂死算了。你自知理虧,但也很反感他說話的語氣,不想理他。你上網一查,還真有人在天涯發帖:《鄰居家的狗好吵人,怎么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毒死它》。怎么辦?按照他的方案,把狗弄走算了?可是你和你的狗很有感情。按照你的方案,不搭理他?那他就會帶打狗隊來打狗了。在他的方案,和你的方案之外,有沒有“第三方案”?

我們在與別人合作時,常常遇到這樣頭疼的選擇。“好吧好吧,我們各讓一步”是通常最終的解決方案。好吧好吧,我再便宜2塊,你也加1塊,成交;好吧好吧,這批硬件系統我不還價了,但你再送我兩套軟件。但是,除了“好吧好吧”,這樣的妥協方案,有沒有“天啊,太棒了,居然還可以這樣”的創造性合作呢?每年秋天,大雁都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一”字形,一會兒排成“人”字形。為什么啊?你想過沒有,為什么他們不排出更加拉風的“馬”字形,或者“云”字形呢?這是因為,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編隊飛行,更省力。大雁扇動翅膀,會在后方帶起一股上升氣流,因此緊跟的后雁,就可以飛得更快、更省力。帶隊的頭雁飛累了,后雁還會接替他的位置,輪流休息。據科學家分析,以人字形,或者一字形編隊飛行的雁群,比單只大雁能飛的距離要長73%。這就是從“好吧好吧,我們各讓一步”,到“天啊,太棒了,居然還可以這樣!”的創造性的合作,實現1+1>3的效果!這就是“統合綜效”:通過創造性合作,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統合綜效,就是相信除了“非此即彼,你多我就少”之外,可以通過“創造性的合作”,找到“1+1>3”的“第三方案”。

運用:如何實現1+1>3?

應該如何尋找這種基于“創造性合作”的“第三方案”呢?

第一、尊重差異

感激多樣性首先你要理解,你看到并不是真實的世界,而只是真實的世界在你心中那面鏡子上的投影。鏡子不同,世界的投影也不同。所以,不要追求投影,也就是觀點、價值觀的一致。相反,你應該尊重觀點的差異,感激團隊的多樣性。從價值的角度來看,如果兩個人觀點完全相同,那么其中一人必屬多余。很多美國公司都有鼓勵多樣性的文化,這是創造力的源泉之一。有些公司甚至不是鼓勵多樣性,而是不允許不多樣。比如,上下三級,不允許是同一個大學畢業的,以免觀點、價值觀過于相似。不同性別、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專業,都有助于讓整個團隊充滿差異性,然后用差異性,激發奇思妙想。

第二、從報仇→到妥協→到合作

最差的“合作”是“報仇”,我寧愿重傷,也要讓你死;或者我寧愿死,也要讓你重傷。報仇,是1+1=0.5。妥協,就是“好吧好吧,我們各讓一步”,總比沒有好。妥協,是1+1=1.5。合作,就是我幫你,你也幫我。我是做冰箱的,你是賣冰箱的,我們一起賺錢吧。合作,是1+1>2。

第三,共享目標

創造性合作從合作,到創造性合作的秘訣是:找到共享的目標。瞎子看不見路,瘸子走不了路,兩人都寸步難行。大家的目標不是彼此嘲笑,而是走路。以走路為共享的目標,瞎子把瘸子背起來,用瘸子的眼睛,指揮瞎子的腿,就可以走路,甚至去到很多地方了。線上和線下,一定要你死我活嗎?他們共享的目標是“更多流量”,于是,線上最成功的淘品牌之一茵曼,開始在線下開展千城萬店計劃了。互聯網和傳統,一定要你死我活嗎?他們共享的目標是“更高效率”,于是,最傳統的烤紅薯,開始可以用互聯網支付了。你和你太太(或者你老公),一定要你對就是我就錯嗎?你們共享的目標是“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于是,你們1+1等于3,甚至在2016年之后,1+1可以等于4了。

小結:認識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就是通過創造性合作,實現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秉持雙贏思維,運用知彼解己的習慣,才能產生統合綜效的成果。怎么訓練綜合綜效的習慣呢?首先,尊重差異,感激多樣性;然后,培養自己,從報仇,到妥協,到合作;最后,找到共享的目標,通過創造性的合作,發現“天啊,太棒了,居然還可以這樣”的第三方案。回到最開始的養狗的問題。你覺得,除了他的方案,你的方案,有沒有基于創造性合作的第三方案,能讓你們倆都覺得“天啊,太棒了,居然還可以這樣”呢?


習慣七:不斷更新

如果你也喜歡讀武俠小說,我想請問,你認為如下三種武俠小說中的常見武功設定,哪一種最不科學:第一,輕功。輕輕一躍,就能從浦西飛到浦東;第二,點穴。手指一點,就能把對方立刻定住;第三,吸星大法。雙掌一拍,60年的功力,就能從他身上轉移你身上。你認為是哪一種?我認為是吸星大法。

輕功,也許是借助了某種當時的“可穿戴飛行器”;點穴,也許其實是超強肌肉僵硬藥物瞬間注射的結果。但是“60年的功力”就像Word文件一樣的傳來傳去,幾乎不可能,因為它違反了“時間律”。什么是“時間律”?這個世界上,有些東西是偷不來、搶不來、要不來、用錢買不來的,獲得它的唯一方法,就是用時間換。比如,你用1個億都買不來會騎自行車,但卻可以用三個小時的練習時間換來。習慣,就是典型的符合“時間律”,也就是花再多錢都無法瞬間獲得,只能用時間換的東西。你只有堅持不懈地站樁、扎馬步、打梅花樁,才能不斷精進,用時間,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運用:如何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史蒂芬說,你需要養成第七個習慣,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四個方面,對自己“不斷更新”(Sharpen the Saw)。

一、身體

想要在商業、管理、個人方面做得更優秀,你必須有非常充沛的體力,旺盛的精力。最底層的工作者靠體力,中高級管理者靠智力,但最頂級的企業家,又回過頭來靠體力。萬達創始人王健林一天要出現在4個城市,蘋果CEO庫克一天只能睡3個小時。身體,就是你的手機電池。沒有一塊大電池,或者電量始終在20%以下,是成不了大事的。那應該怎么辦呢?吃營養的食物,充分休息,以及定期運動,有規律的作息習慣。身體訓練屬于“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如果做到這些很難,可以試試我們在第61課講的“對賭基金”,幫自己走入正循環。

二、精神

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是需要不斷訓練的。2009年,我參加了“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在荒無人煙的鹽堿地里,用4天,徒步了120公里。單調的景色,疼痛的雙腿,理想、行動、堅持,沖過終點那一刻,我不是豪情萬丈,而是平靜如水。2013年,我飛到青海,用5天時間,在3300米的海拔上,環青海湖自行車騎行了360公里。有一天實在沒有完成當天目標。第二天,我倒退20公里,追上部隊,完成了全程。2015年,我和10位朋友一起,遠赴非洲,用7天時間,攀登非洲第一高峰,海拔5895米的乞力馬扎羅。在大雨、極寒、高原反應等等惡劣環境下,最后我們登頂的那一刻,所有人抱頭痛哭。快樂是獎賞,痛苦是成長。經過這樣的精神訓練,你幾乎可以面對任何商業世界的挑戰。

三、智力

智力,就是你手機的操作系統。智力訓練,就是增加操作系統的功能,安裝各種APP。怎么做呢?多讀書。雖然微信上有很多文章,但大部分微信文章的內容比較碎片、甚至比較片面。我自己寫過不少書,當我試著把自己某篇文章的觀點,寫成書的時候,會把自己挑戰得體無完膚,甚至最后放棄。可以試著至少每季度讀一本書,然后每月讀一本,然后每周讀一本。“得到”里的“每天聽本書”是個很好的快速獲取書籍精華的方式。如果你對某本書深有感觸,應該再把全本找來,仔細閱讀。多寫作。試著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你會發現,你以為自己想清楚的很多事情,其實并沒有想清楚。寫作,可以幫你把囫圇吞棗吃下去的知識,消化吸收。可以試著至少每個月寫一篇文章,公開發表,接受大家的質疑。這些質疑,可以進一步幫助你完善思維和知識體系。

四、社會/情感

還有一項必須不斷訓練,持續積累的,是社會關系,情感連接。常有人問我:你認識那么多人,這個人脈是怎么建立的?我說:給予價值。你能給予什么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么樣的人。如果不能用價值澆灌人脈,那就只能用人品抵押。抵押到最后還不起了,你還想借,就會破產。人脈,不是那些能幫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幫到的人。所以,持續的給予價值。這是更新、積累人脈的唯一方法。給予,減去索取,等于人脈;付出,減去回報,等于胸懷。

小結:認識不斷更新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七,是“不斷更新”。習慣,無法通過吸星大法瞬間獲得,需要不斷訓練,持續積累。不斷更新,就是通過身體、智力、精神、和社會/情感四個方面的不斷訓練,磨礪前面六個習慣,把優秀變成一種習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908評論 6 54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324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018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675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17評論 6 41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783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779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60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22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67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471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009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98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99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86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204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36評論 2 378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