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科學家的工作,取決于他的個人興趣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Anthony Doerr《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我是用春節假期讀完的安東尼多爾的這本普利策獎小說。這算得上一本良心之作,語言優美、流暢,沒有絲毫晦澀感;結構精巧,恰如書中那心靈手巧的鎖匠所制作的機關,層層疊疊,通過對時間和空間的重排漸次展開,又最終匯聚;故事本身編織的精彩而巧妙,兩條明線是兩個人的尋找的故事,通過這一路的尋找重新發現自我(維爾納),或毀滅自我(隆佩爾),一條暗線是女主瑪麗洛爾的自我實現,期間還點綴著許多讓人感動、揪心、嘆息的其他人的故事(愛鳥的男孩弗雷德里希,大塊頭福克海默)。
瑪麗洛爾是一個堅強的姑娘,盡管大多數時候,她只是不得不接受這樣的生活,正如她對維爾納坦誠的那樣,“大家都說我很勇敢。我失明后,大家說我很勇敢,父親離開了,大家說我很勇敢,但這不是勇敢。我沒得選。我只是每天醒來,繼續過我的人生。”雖然上天給這個姑娘安排了HARD版的人生模式,但是不得不說,小姑娘很幸運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里,幾乎身邊的每一個人都給與了她足夠的關愛,博物館的教授,梅內克太太,叔祖父艾蒂安......更毋論他的父親。整個小說其實反復多次談到了個人的選擇這個主題,瑪麗洛爾選擇了堅強,更在戰爭后期選擇了勇敢;艾蒂安選擇了戰勝怯懦;弗雷德里希選擇了遵循內心的原則卻為此成了廢人;福克海默最終選擇了救贖;隆佩爾選擇了貪婪也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個滿臉雀斑的盲姑娘瑪麗洛爾最終熬過了戰爭,而戰爭卻給了她成長的力量和勇氣,戰爭歷練了她。當她在戰后選擇讀書、完成她海洋生物學的學位,然后在自然歷史博物館擁有一個自己的研究室的時候,我這才會心一笑,這才是我心中她應該的樣子啊!
維爾納是一個少年天才,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中能夠脫穎而出就足可以證明一切,生活給他的機會并不多,每一次他都抓住了。然而,這個良心未泯的納粹少年,卻痛苦于未曾遵循過自己內心的選擇。如果說瑪麗洛爾的苦是生活強加給她的,那么維爾納的痛苦在于他永遠只是被動的選擇。對他觸動最大的是與他直接相關的這兩件事,好朋友弗雷德里希的被打廢和奧地利女孩的死亡。這兩個悲劇是伴隨維爾納的夢魘,也是促成他最終選擇拯救的心理動因。書中直接表現戰爭殘酷的描寫不多,這兩個片段也是為數不多的對納粹的直接控訴。也正是因為多爾在書中對德國納粹的這種略顯曖昧不清的態度(書中反而描述了蘇軍攻克柏林后的強奸暴行)使得本書在國外頗有一些負面的聲音。(在歷史觀上,我覺得作者確實有點相對主義的態度,這一點和克里斯汀漢娜的《夜鶯》形成鮮明的對比)
《所有我們看不見的光》是一部另類的二戰史詩。在我看來,這部小說最有意趣的地方在于作者巧妙的選擇了無線電這個載體串聯了整個敘事線,而無線電也是這部小說最能引起我共鳴的載體。小說的題目所實指的就是無線電波,這在書中是有明言的。這個看不講的電磁波將一些互不相關的人物的命運串聯起來。當得知到維爾納和妹妹小時候收聽的法國電臺就是圣馬洛的大房子里私人廣播,我不得不相信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從史實的角度看,麥克斯韋,赫茲,馬可尼這些先驅發展出來的無線電通信技術確實在二戰時期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和應用,無線電測向技術也是二戰中廣泛投入使用的。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研制成功小型測向儀裝上飛機,利用倫敦廣播電臺的廣播導航,實現了對倫敦的轟炸。戰爭中,交戰雙方競相研制和改進機載測向設備,大大推進了測向技術的發展(無線電測向就像是捉迷藏游戲,我讀中學那會兒還是一項非常流行的體育活動呢)。小說中提到的各式各樣的收音機真的也喚回了我的許多童年記憶,真的像童年維爾納一樣,廣播陪伴了我渡過無數夜晚,那時也會想辦法通過短波收音機收聽國外的英語節目,也會把壞掉的收音機拆解開來重新組裝,我想這樣的經歷現在的孩子應該不大會再有了。
人類所能看見的光相對于整個電磁波來說實在是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的,而那些看不見的光,諸如希望、信仰、信念、愛、善德等等,則指引了人的心靈,這便是題目所虛指的光。書中有一句話對我觸動挺大的,它出自一個納粹教師之口,它大致是這樣說的:“一個科學家的工作,取決于他的個人興趣和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是的,豈止是科學家,所有人,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于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是被這個社會的大潮裹挾著向前。而所謂英雄,便是那些能夠在適當的時候以一己之力逆流而行的人啊。英雄多了,潮流的方向也就變了。
遵循內心中看不見的光,選擇做一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