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嗎?我想借你1000塊錢”A發來這段文字給我的時候,我沒有問原因,因為我和她、她老公都曾是一個單位的同事,也知道她借錢是出于目前不太樂觀的境遇。
A的老公因為經營門店不善,欠下了一屁股的債,兩個人四張信用卡輪流刷,我和A的關系也不錯,攤上這樣的事情她的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沒問多少就把錢直接轉了過去,關于還錢的期限A從來沒有提過。后來想想,1000塊錢也不多,再者她現在的情況也是“危難時刻”,能幫一把是一把。
半年后A把錢還給了我,緊接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A又開口問我借錢了,還是二話沒說把錢借給了她。之后的借錢經歷,也讓我們的友誼扼殺在借錢這段“關系”里。
A從小家境良好,初中時因為父親的意外出車禍,家里的積蓄都被花光了,A選擇了輟學,只身一人南下打工,這些年飽嘗孤身一人離家的滋味,當A提起初中時讀書的那段時光,A的眼里閃爍著光芒。她說自己這么多年沒攢著什么錢,因為她的消費觀一直沒有改變。
后來A在我們公司遇見R,很快兩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因為R管理門店不善導致公司經營虧損,欠公司不少錢,R的工資全用來還錢,A的工資根本不夠兩人日常開銷,兩張信用卡的作用日益凸顯,直到實在拿不出前來,后來A計劃懷孕也就離職了。
A時不時發一些自己最近的狀態,周末A帶著B(B也是我原來的同事)一起去果園采摘、A和老公一起外出旅行等各類照片,我感嘆到A還是那么“大方”。
期間,A過生日,叫我們一起吃小龍蝦,半開玩笑的讓沒有帶禮物的“朋友”給她發紅包。
我記得我曾經問過我和A共同的好友B,“A有沒有問你借過錢”,B回答說,“我知道她最近的情況,但她從來也沒有問我借過錢”。
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我和B的情況差不多,而我只不過是A需要借錢時候的一個“有效人脈”罷了,所有的好事與我無緣。
不是所有的朋友關系都被認可,你借出去的有可能只是你的一廂情愿。
后來我我選擇了“遠離”這段友誼。
2
小時候,村子里家庭條件幾乎差不多,每年開學時,總有一個和我媽關系好的嬸嬸來家里借錢,說自己家里條件緊張,問我父母能不能借給她,這樣的情況持續到中學,我記得那時我媽媽和嬸嬸的關系很好,他們總是一起去縣城給我們買過年的新衣服、一起置辦日常家里用品。
我媽是那種心腸特軟的人,家里的經濟再怎么拮據,也要讓我爸想辦法借錢出來。我媽總說“以前在咱們家蓋房經濟困難的時候也有人幫過咱們,如今別人有困難我們也盡可能的幫助,再者說,我和你嬸嬸關系也不錯”。
“小孩子,不要管大人的事情”一句話堵住了我們的嘴。
嬸嬸家里兩個閨女,大女兒和我是同學,小女兒比我小三歲,在我上高中的時候,她的小女兒已經結婚了,家里的負擔也減重了很多,后來我去外省讀了大學,我們一年也見不了一次面。小女兒出嫁,大女兒大學畢業后,嬸嬸家蓋了新房子,嬸嬸也不是以前的嬸嬸了。
后來聽我媽說,“嬸嬸已經不和我們家來往了,見面打招呼也沒有回應了”。
我問我媽“為什么?”
我媽說,“其實我也不知道,現在家里的條件越來越好,村子里的人們也不喜歡串門了”。其實我知道我媽沒有說出口的是“這么些年,嬸嬸早已習慣從我們家借錢,她只覺得這是一種“應該””。
當借錢這件事情習以為常之后,就像習慣性的在外出吃飯時讓對方不掏錢、習慣性的找你幫忙卻從來不覺得你好。
借錢,這件事情真的分人,就像曾經有人說過“不要讓對方習慣你的好”。
3
好友W說,“我有一個原則:從不借錢給朋友”。
我問“為什么”?
她回復,“提前傷感情這句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多關系要好的朋友因為借錢的事情最后撕逼,如果我的朋友認為我不借錢給他是我們關系不好,那我們的友誼估計也沒那么牢靠。我不借不代表我不好,我借了也不代表我好,借錢見人品,所以我特別怕通過借錢這件事情考驗出人性、考驗出所謂的友誼”。
關于借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衡量標準,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關鍵在于你怎么衡量這件事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是很多人的做法,過往的故事里都藏有我們做事的態度,我不難理解他們的做法。
如今,我不再受人情制約,不再用心軟要求自己的行為。我明白,真正要好的朋友在錢上會毫不含糊,所以當我朋友找我借錢,一定會準確告訴我“還錢的期限”以及“借錢的原因”,在我足夠寬裕的情況下,我依舊還是會毫不猶豫的借錢給他們,結果往往是--時間過半,我就已經收到還給我的錢,所以信任有的時候就是這么簡單,但有的時候也會很難。
不要在乎那些自稱和你關系要好的人在背后說你,不夠哥們義氣,不借錢給他們。此時的你應該回復一句,“我就是不借錢給你,怎么著”。受人情債制約的借錢,只會讓你在借錢這件事情上讓你越走越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