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斯影業自1977年推出《星球大戰》以來已經有40年了,在這40年間,星戰這個系列網羅了大批為星戰癡迷的粉絲。1977年至1983年間,星戰正傳三部曲在那個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用出色的模型道具以及有限的特效鏡頭為觀眾們營造出一個廣袤的宇宙戰爭。在受到電影市場極度的追捧下,盧卡斯影業卻在三部曲后結束了這個系列。沉寂了17年,盧卡斯影業再度推出了《星球大戰前傳》三部曲,通過講述阿納金天行者的故事將銀河帝國如何一步步成立,絕地武士團如何衰敗呈現在觀眾面前。在迪士尼收購盧卡斯影業后,迪士尼聯合盧卡斯將星球大戰系列重啟,《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不出意外的席卷全球,讓眾多星戰迷們再度為之狂熱。僅僅時隔兩年,迪士尼聯合盧卡斯影業再度推出星球大戰正統續作《星球大戰8最后的絕地武士》,海外專業評分較好,全球票房不出意外的突破十億美元。是什么樣的魔力能使得《星球大戰》系列能夠經久不衰?或許《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在北美和西方世界早就超過了電影范圍,已經變成了一種西方精神,絕地武士的信條更像一種年輕、積極奮進的傳世精神。
《星球大戰》系列中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神秘莫測的原力了,原力源于萬物,無處不在,任何人身上都具備原力,而在星戰系列電影中,原力可以說也決定了主角們的宿命。用原力預知未來而對現在產生了影響,使得未來變得模糊起來。系列電影中主角們因為原力而產生了羈絆,又因為原力命運發生了轉變,而系列電影中原力大師也在一一履行他們的使命。尤達大師,歐比旺大師,以及最后向善的阿納金天行者都在最后化為原力的一部分,為新一代的絕地指引前路。
回到《星球大戰8》,強力的票房也難掩口碑的兩極分化,多數專業評分給出了較高的評價,但是大量的星戰粉卻不買賬。如果說《原力覺醒》勉強算是做到了差強人意,還有著那么些許《星戰》的味道,那么作為《星戰》第八部《最后的絕地武士》則是一場徹頭徹尾的平庸之作,盡管有星戰的金字招牌,但是迪士尼故意賣弄的笑料以及較為混亂的劇情使得電影缺少了太多星戰的味道。星戰7的過分保守固然值得吐槽,但保存了星戰的味道,這是廣大粉絲所懷念的,也是新入門者能立刻感受到的。星戰8嘗試著重新自立門戶,可是當粉絲們看到要與過去一刀兩斷的時候確實難以接受。韓索洛在上一部的逝去沒能躲過,這一部的盧克,可能下一部就是萊亞公主了吧。
或許星戰8最想做的是就是自立門戶了,星戰8主線劇情跟帝國反擊戰非常相似,主角原力覺醒,便去尋找前輩指引,同時義軍在初嘗勝利果實滋味后,被敵人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直到千年隼和最后的絕地武士歸來。不管添加多少所謂創新,這部新作的情節依舊在老調重彈。盧克天行者,自然充當尤達的角色,但在影片結尾,又變成了歐比旺肯諾比:經歷過絕地的毀滅和徒弟的背叛,重出江湖后為幫晚輩逃走爭取時間,獨自面對曾經的弟子,故意吃徒弟一劍,最后化為英靈。可是盧克大師作為最強絕地這樣未免也太難讓人信服了,尤其是對盧克塑造的顛覆。他曾是義軍的新希望,他或許會消沉,絕不會消極,他會因為自己能力不夠而恐懼,但肯定不會沒來由的畏首畏尾。年輕盧克在得知黑武士是他父親時候的不屈服,永遠站在光明原力的一邊。把老星戰的盧克和現在的盧克放到一起,完全就是兩個人。另一個嚴重矛盾的角色是星戰7新加入的波達默龍,上一部他被塑造成了果斷自信,能繼承盧克天行者衣缽的王牌飛行員,應該是一個能在關鍵時刻化險為夷的人物,就像帝國反擊戰中盧克做到的那樣。然而星戰8為了給身為黑人的芬恩增加戲份,波就完全變成了莽撞有勇無謀的形象,順便凸顯了萊婭公主副手的英勇睿智。最后黑人芬恩與亞洲人羅絲的情感,更讓人感到有點云里霧里。
蕾伊和凱洛倫的性格塑造越發接近與糾纏,這必然是為了迎合新時代的潮流,想要搞得復雜,故弄玄虛。兩個人都執著于自己的過往,蕾伊想要找到自己的父母,知道他們是誰,她在思考她身上的原力必然是不凡之人。前面一直渲染蕾伊身世的懸念最后就一句英雄不問出處敷衍了事,但她確實體現出了一個凡人的平庸普通之處,缺少英雄的覺悟與宿命感。而凱洛倫作為天行者的外孫他一直嘗試斬斷自己的過去,他認為黑暗原力才是他的宿命,可是最后阿納金天行者卻放棄黑暗原力投向了光明,他卻崇拜黑暗原力帶來的力量。他在弒父和與師父的對抗在過去的陰影中越陷越深。試圖創新,可惜還是邁著前作的腳步,宿命的原力似乎也成了星戰8無法舍棄的一部分了。
盡管很多地方遭到詬病,可是星戰8還是將一些新的理念帶到了電影中。盧克對于原力的認識電影里面沒有講述清楚,可是卻從解碼者盜賊的表現出含沙射影指出盧克想讓絕地消失的原因。與幻想化的俠盜比起來而言。他會幫助反抗軍,但不是無條件的。可以說他的行為在行善,也可以說他的行為在作惡,而對于他自己的感覺而言,應該處在“善惡的彼岸”。采取哪種評價,取決于立場。他就像他描述的軍火商。反抗軍會覺得軍火商賣給帝國軍武器是邪惡的行為。反抗軍覺得帝國軍是壓迫主義者的幫兇,而帝國軍卻覺得反抗軍是破壞秩序的“恐怖分子”。軍火商們是可惡的,這不錯,他們眼中沒有正義或邪惡,只有資本或財富。然而,正是這樣對資本或財富的追求,同時資助著對立著的雙方,反抗軍和帝國軍,所謂正義和邪惡。如果沒有軍火,反抗軍又拿什么來反抗呢!正義或邪惡都會在軍火的轟鳴聲中破碎。盧克則在這些年認識到了原力的平衡就是絕地和西斯的消失就是真正的平衡。善惡本就一念之間,光面與黑暗誰又能區分呢,絕地和西斯不過都是原力的使用者而已,舍棄才是真正的平衡。
從電影開始興起到現在,從不缺乏科幻電影,《星戰》之所以會成為無出其右的科幻經典,并不是在于電影的搞笑或特效有多么的震撼,而是在那恢弘的世界架構中宿命的原力悲情色彩與生生不息的傳承——神圣的天降正義,墮落的黑暗強力,正邪之爭,命運悲劇。對大無畏英雄的崇拜,和時勢造英雄的使命感,以及英雄必將面對自己面對過去的宿命感。可能這種單純的浪漫英雄情節會有些中二與年少輕狂,但就如同許多漫畫小說作品一樣,它承載的是人們的理想主義與幻想,這才是我們觀眾深愛星戰這么系列的原因吧。
雖然《星球大戰8》沒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可是作為星戰的重啟第二部,我們又多了一份期待,正傳三部曲的正義與邪惡的勢不兩立,前傳三部曲絕地的覆滅,新三部曲能夠帶來太多的未知以及對于未來的憧憬。畢竟當系列完結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于電影的不舍吧,就如同最后萊亞公主對霍爾多中將所說的“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影片結束的時候宿命的原力或許才剛剛開始。